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讲话中英夹杂的科学道理 非装X

业界动态 2015-04-03 19:30:12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Kevin老师啊,我们今天来的这个intern呢主要是focus在这条line上面的……”壹读君试了下用这种方式跟领导汇报工作,瞬间感到数道如刀剑般锋利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插来。壹读君连滚带爬回到座位上,还是安安分分敲字吧

“Kevin老师啊,我们今天来的这个intern呢主要是focus在这条line上面的……”

壹读君试了下用这种方式跟领导汇报工作,瞬间感到数道如刀剑般锋利的目光从四面八方插来。壹读君连滚带爬回到座位上,还是安安分分敲字吧。

刚刚壹读君被“不能好好说话”的魔性附身了。现在好了,大家可以继续喜欢壹读君。

“魔性版”壹读君的说话方式各位或多或少都碰到过,有人觉得厌恶,认为阴阳怪气、甚至是装13,有人可能觉得正常,因为自己是这种方式的使用者。

对于“中英夹杂”,为什么有人对它如影随形爱得要死,为什么又有人对它心生厌恶不讥讽不足以平民愤?今天,壹读君就来聊聊这背后的科学道理:为什么有人喜欢讲话“中英夹杂”?

友情提示,内容略烧脑,理解力低于平均水平的请在父母指导下阅读。

因为这样讲话省脑力啊

大家平时会发现什么样的人喜欢讲话中英夹杂呢?大多集中在经历过浸泡式英语学习的人比如海归,或者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人。

你也有可能觉得这些不好好说话的人都是炫耀心理在作祟。

事实上,讲话中英夹杂不是个例。这种现象非常广泛,例如你讲着讲着家乡方言会蹦出来几句普通话,或者反过来也是如此,再比如一些非洲人民买东西和聊天时很可能是用不一样的语言……全世界的人都存在这个问题。在语言学上有个名词叫“语码转换”或者“语码混合”,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世界上不同的学者都试图找出模式来解释这种现象,其中一种是――谁会故意找麻烦呢?因为这样讲话方便啊。

20世纪末有语言学家提出了“顺应”理论,你可以理解为“顺着最得心应手的方向”来讲话。而语码转换就是人们要寻找最简便最得心应手的表达方式所激发的。学过两种以上语言的人也不例外,他们倾向于使用最不需要努力、也最不需要费劲来做选择的形式来完成讲话的任务。

你可以能要说,中英文不定时切换明摆着不是增加讲话时候的障碍吗?你以为你Siri啊?就算是Siri,同一句话里面两种语言也不会像打擂台一样轮番上阵啊。

对于一些双语使用者来说,他们很有可能在只能用单语种讲话的情况下感到更费劲。

举个栗子,我们现在很习惯说某个人很“low”,并对这个意思心领神会,但是要把它翻译成中文,你就找不到一个特别合适的词来对应。而一个在英语环境下频繁被要求“plan”的人,会理所当然地常常使用“plan”这个英语词汇来代替“方案”。

而当你在说“plan”这个词的时候,你其实是不仅仅是在使用一个英文单词那么简单,而同时是在试图修改对话的语境,这种修改是建立在“双方都能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反正你听得懂,我这样说也省力,那干嘛不这样呢?

这种情况下,虽然讲话者的初衷不是在有意刁难对方或者是在炫耀自己的文化资本,但也是出于建构适合自己表达的语境,强求对方接受。因此对于并没有期待在这种语境下进行对话的一方,他们会感觉到“中英夹杂”特别突兀,即便不过四六级都能听得懂的“plan”是什么意思。

这是两种语言在你脑袋里互相KO的过程

那现在有另外一个问题,暴露在英语环境下怎么就让人中英夹杂了?它对人的思维做了什么?

这可能牵涉到我们常常感到好奇的另一个问题:那些会说多种语言的人,他们在说其中一种语言的时候,他们的思维是在用这种语言进行“思考”,还是用的母语?也就是说他们此时的“思维语言”是哪种?

这个问题在学界还没有趋于一致的结论,原因在于,还没等学者们去研究哪个语种才是思维语言,在最基本的“你思考时用到的媒介真的是‘语言’吗”这个问题上,意见已经不一致了。

一部分学者认为人们思考时用到的语言,其形态就是人们能说出来的,诸如英语、汉语、法语等自然语言,还有一部分学者不同意,认为人们思维中语言,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无声无息出没在心底……然后当我们需要说话的时候,它就被翻译为自然语言供我们说出来,学者们把这种思维媒介称作“心理语”。

你可能不明白学者们怎么就会得不出一个科学的结论,毕竟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难解决,比如,我现在试着思考一下看我大脑中用的“语言”是什么样的不就好了?很遗憾,这种自省式思考不太靠谱,当你有意识这样做的时候,你很可能在主观上不受控制一不小心“想出声音”来。除此之外,脑科学研究里的各种机器还没达到这么高端的水平来定义你思考的时候用到的那团“混沌的介质”是神马东西。

好。开小差结束,下面回到中英夹杂问题。如果你思维中用的是“心理语”,造成中英夹杂的过程可能是这样:你想表达某个概念的时候,你的心理语形成的这个概念会直接转化成自然语言,对于双语使用者来说,这个概念是会转化成哪个语种里的词汇呢?

有一种观点是,这取决于这个概念在两种语言中对应的词汇哪一个更容易让讲话者第一个想到,哪一个和这个概念本身连接强度更大。就好比你口渴的时候,一瓶水在你手边,一瓶可乐在离你5米开外的位置,你会选择哪个来解渴不是显而易见吗?

这就解释了前面那个整天泡在“你要在XXX之前给一个plan给我”的环境里的人会在其他时候也脱口而出一个“plan”的例子。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同一个概念,一个英语词汇和一个母语词汇在拼谁跟你关系铁,更铁的那个会让你把它脱口而出。如果两个人跟你铁的程度没有差别呢?这样的话你似乎完全可以顺畅地只用一种语言表达你自己。如果中英两种语言在你的表达中存在“争宠”,很可能说明说话者本身对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都不甚理想,而并非一些人想象的表现了说话者对两种语言都游刃有余。从这个层面上说,下意识的“中英夹杂”可能真的属于“不能好好说话”的一种情况。这就是懒的代价。

即便是装bigger也装得不简单

壹读君下面讨论最后一种情况:装。在语码转换的问题上,即便是处于某种程度的“装”,背后也是有一番道理的。

我们再来开一个小灶。请跟随壹读君来到隔壁两个村都需要翻译的非洲大陆。因为本土语言繁多,交际语在非洲非常重要,很多居民在掌握自己本土语言的同时,也会说公用的交际语――非洲语言当中使用人口最多的斯瓦希里语就是其中一种。

在这种语言背景下可以发生很多有趣又耐人寻味的事情。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个卢希亚(非洲地名)人开了一家食品店。他姐姐到店里来了,当时还有别的顾客在场,对话是这样:

弟弟:早啊,姐姐!

姐姐:早!

弟弟:身体还好?

姐姐:还行。

弟弟:姐姐,今天你想要点什么?

姐姐:要点盐。

弟弟:你要多少?

姐姐:给我60分的吧!

弟弟:还要什么?

姐姐:我还想要别的,可惜没钱啦!

弟弟:谢谢你,姐姐,再见。

姐姐:谢谢你,再见!

已经说出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没说出来的:除了先开始的寒暄弟弟跟姐姐说话用的是本土卢西亚语,之后姐姐一直保持用卢西亚语和弟弟说话,而弟弟全程转用当地商用语言斯瓦希里语。

我们可以感觉到姐姐说家乡话是想向弟弟展示亲近,试图获得不要钱的商品,而弟弟的语言转码已经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交际意图的问题,说话人通过语言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交际意图,而语言转码是其中一种方式,它能引起听话人对这种现象,比如中英夹杂的特别关注,进而进行相关的语境假设,也就是脑补:他这是啥意思呢?(不是内容上的啥意思,是意图上的啥意思),双方准确无误地传达和获取意图后,齐活儿,这一轮交际完成。

而这个过程也是遵守“哪个最不费力气我选那个”的原则,如上面提到的,语码转换也符合。对于中英夹杂的说话者,听话者很容易联想到对方可能想表达的某种说话内容以外的意思:字面上他是在评论今天的食物,事实上也暗含了他想表现出来的自己见多识广、或者洋气不老土、或者家境不错、工作不错、学历不错……你看,意图的传达和获取在双方之间都如此不费力,在语言学上这是一次成功的交际,所以中英夹杂还真是装高bigger的不二选择。

当然,也有可能说话者想表现出来的意图完全没有被听话者获取,最后听话者获取的意图是:装。那就有点遗憾,这个交际不太成功。

举个例子,如果各位看到本文第一句话产生的反应是:贵壹读的办公室文化怎么跟个理发店一样?咳咳,那壹读君抱歉,我们的这次交际好像没有很成功。

标签: 讲话 中英 夹杂 科学 道理 非装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