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执行秘书长、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 吴声我们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也是一个碎片化的商业时代。当我们理解社群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原来熟悉的关键词在一夜之间都溶解了
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执行秘书长、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 吴声
我们现在是一个碎片化的传播时代,也是一个碎片化的商业时代。当我们理解社群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我们原来熟悉的关键词在一夜之间都溶解了。比如什么是这个时代的产品,产品难道是一个规模化的作业产物吗?我们能够感受到产品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我们处理各种关系的一种标签。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产品俨然变成了场景的解决方案。所以就像我们(罗辑思维)今天早上发布了关于柳桃的实验报告,很多人就来问我,柳桃到底好吃还是不好吃?为什么它和柳传志有特别的关系?柳传志的个人魅力是怎样加值这个产品的呢?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有两千份柳老推荐的书,一本是稻盛和夫的《干法》,一本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两本书各两千份与柳桃在一起的包装,基本上在一个小时就一抢而空,因为很多人理解我不是买的柳桃这个水果,我买的是与柳传志的生意理念、创业历程连接的一种温度。所以我们能感受到在这个时代产品必须要有温度感,必须要有情感,必须要让用户能够形成主动介入的参与感。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新思路、新未来,是关于品牌的论坛,那么品牌是什么?在社群时代我们可以感受到品牌变成了故事,变成了社交的姿势,变成了连接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去讲出这个时代的互联网的内容产品,变成了品牌的涵义之一。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经常会说,这个品牌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眼看它起高楼,但是楼倒得是如此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我看到一个消息,9月24日的上海,微软宣布在智能机领域弃用诺基亚品牌,要知道在2008年,诺基亚品牌的评估价值高达552亿美金。它在低端的入门机领域去保留它,你会发现品牌LOGO这种差异化的标签能力在移动互联时代瞬忽不见,所以我们说品牌更多的时候代表一种被连接的机会和可能,它代表了一种势能,怎么样去形成势能,如何让我们的商业价值形成真实的增量逻辑,在更多的被连接之外,有没有真实的一种方法论。这时候我想说一说渠道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除了传统的线下体系之外,以天猫京东为代表的电商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之外,一方面我们能感受到为什么阿里会推出百川计划,京东为什么要推出有态度的情感营销,在他们自身的社交升级之外,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我觉得这个时候更多的是新的渠道,是人,是社群,是我们能够去理解更多的一种跨界的协作,一种横向的连接,更多的基于人的一种不确定。昨天晚上吴伯凡先生说人是什么?是变量,但是变量恰恰代表了这个时代商业机会的一种增量。我们(罗辑思维)差不多一天的时间,一万个柳桃一抢而空,按照传统的渠道首发这似乎不对,因为它不是售卖的逻辑,更多的是一种关系的逻辑,但是似乎又很对,因为我们越来越倾向于基于关系所形成的背书,而非流量的批发。所以渠道变了,这个时代我们对于商业本身的理解不再是需要,而是想要;我们对于商人的理解更多要定义为达人,而不是售卖者;我们对于渠道的理解更多是人格,而不是流量。所以营销变了,营销在于你能不能去引爆品牌,品牌再也不是被策划、规划和设定,而有更多汹涌澎湃的互联网的名义去反向定义,那么营销本身自然而然就变成了你能不能找到你的一波三折和扣人心弦,你的内容产品能否真正的去打动人心。我们说品牌变成了势能,渠道越来越倾向于以人为中心,产品是解决方案,也是人和人连接的中介,营销成为了互联网的内容产品。
这就是一个社群时代,让我们感受到的这种标签的变化,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的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手机和移动设备终端为核心的这种感官式和思维式的延展,其实颠覆的不仅仅是我们理解的品牌营销的关系,而是整个商业生态的水、土壤和空气。
所以让我们回到势能,回到连接,回到人,回到我们能够去掘金这个时代价值增量的可能。而这个可能应该也只会来自于移动互联时代它所带来的新的协作机会,新的跨界整合,新的横向的一种联合。而这种联合不仅仅是自由人,也代表了自由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真实去理解,雅文化能力已经成为了今天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本真。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不再是一句口头禅,而是我们真正去洞察我们的设计、研发、客服、渠道的选择。用户为中心的经营,以此可以决定,即便小米手机的出货量低于华为甚至中兴,但是他的估值却可以领先数倍,因为不再是产品中心规模化了,而是用户经营的成长性、黏性和活跃度。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极度让人感到焦虑的时代,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是一个新的风口,而这个风口不仅仅是我们所看到的一个智能化硬件、所谓的小米化改造、所谓的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而是来自于以用户为中心的渠道体系的梳理和变革,也是来自于我们真正定义品牌在这个时代的游戏规则。其实品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自媒体也不过是我们看到的这样俯拾皆是。而又有什么所谓的新旧可言?又有什么所谓的线上线下可言?O2O到底是online to offline还是offline to online呢?这些都不重要,因为全渠道的边界正在溶解,而我们也相信在这样伴随一代人成长的生活方式的变现过程中,基于年轻态的消费者的洞察可以给我们全新的启迪,而这样的机会一定属于真正理解年轻人是我们未来的人。因为商业估值的方式变了,是未来扑面而来,而不是我们基于存量的优化期待就地去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是这样一种尝试,中国电子商务业界也在进行这样的尝试,二十一世纪报系和中国的品牌价值探索者也同样见证和实践我们为数不多的机会。中国有句古话,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我们应该抓住的就是这个时代的年轻、真挚、有感情。(编辑 黄晓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