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美白化妆品市场将迎大变局

互联网 2014-07-18 11:29:13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备受消费者欢迎的美白化妆品市场将迎来大变局。新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于6月30日正式实行

备受消费者欢迎的美白化妆品市场将迎来大变局。新的国产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于6月30日正式实行。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在国家食药监局官网上显示的《关于进一步明确化妆品注册备案有关执行问题的通告》中还明确指出,美白产品也将在明年6月开始归类为特殊用途化妆品,这意味着市面上近两成的美白产品将被淘汰出局。

美白祛斑归新类  1/3化妆品受影响

美白系列已经是目前化妆品市场上最重要的品类之一,价格虽高但颇具吸引力。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各化妆品品牌的宣传语上,几乎都可以找到“美白”的宣传字样。如欧莱雅L’Oreal雪颜粉透美白淡斑四件套价值690元,而普通的四件套产品仅需400余元;雅诗兰黛密集焕白滋润乳液100ml 一瓶就高达695元。即便如此,市内汉光百货、西单大悦城等多家商场的化妆品专柜销售人员均表示,店内美白产品的销量是最高的。北京商报记者在淘宝上搜索“美白”字样,随即出现了高达253.61万件相关产品。其中一款凯梵蒂美白祛痘印面膜的月销量甚至超过10万件。

据了解,带有“美白”宣传字样的化妆品归类为特殊用途化妆品,涉及的范围将相当广泛。特殊用途化妆品介于药品和化妆品之间,《化妆品卫生监管条例》的规定显示,特殊用途化妆品分为九大类,包括育发类、染发类、烫发类、脱毛类、美乳类、健美类、除臭类、祛斑类和防晒类。此前,美白产品并不在列。

新规显示,凡宣称有助于皮肤美白增白、用于减轻皮肤表皮色素沉着的化妆品,均纳入祛斑类化妆品,按照特殊用途化妆品管理,必须取得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证书后方可生产或进口。广东省日化商会秘书长余雪玲分析称,《通告》对化妆品企业影响甚大,尤其是生产美白产品的企业, 至少影响着1/3的日化品。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外资化妆品欧莱雅集团,但未获得相关回复。国内品牌相宜本草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已经陆续有媒体询问关于此次新规实施后品牌的态度,但品牌尚不愿公开对此表态。国内品牌泊莱雅相关负责人则表示,品牌已对旗下所有涉及美白的产品进行了“特殊用途”的审批程序,因此在此轮新规实施中,受到的影响将很小,仅仅涉及少数品类的调整。

由于市场庞大、利润空间大,许多品牌都拼命在美白和祛斑领域做文章。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的通报,一些化妆品涉嫌违规宣传,往往把自己说成全能,甚至在广告中提到医疗效果。这些涉嫌虚假宣传的化妆品中,有的只是普通的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面上的化妆品从洗面奶、面霜到防晒膏大多都以“美白”作卖点,就连一些去角质的产品也宣称具有美白功效。而新规显示,仅具有清洁、去角质等作用的产品,不得宣称具有美白增白功能。仅通过物理遮盖的形式达到皮肤美白增白效果的,应在产品标签上明确标明“仅具有物理遮盖作用”。

对此,权威化妆品专家李铭泽表示,政策出来影响最大的就是打着美白字眼但不具备美白功效的产品,比如去角质类的产品。这些产品通常号称产品在去完角质后有美白功效。但这个政策出来后,企业就不能这样宣传,至少在说辞上会更加严谨。“因为去角质和美白是两个概念,新规实施后这样的产品生产企业要如何宣传、如何调整都是一个问题。这样一来最终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度反而会更大。”他说道。

消费者受益新规  小企业面临生死劫

美白一直是不少消费者的追求目标,因此市场上美白类的化妆品也就成了热门商品。然而一些美白化妆品在让皮肤变得白皙的同时,还隐藏着安全隐患,甚至可能对使用者造成严重的伤害。仅去年一年,就有佳丽宝、大长今等多家化妆品品牌的产品被查出质量问题。

南方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刘凤岩表示,一般的美白产品中都会增加铅和汞,或者含有果酸类的东西,用的时间久了,皮肤上就会留下重金属,消费者用过后,若不做防晒,极容易产生色沉,反而肤色更加黑,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毁容。加入特殊用途化妆品行列后,美白化妆品会安全很多,对消费者是好事。

不仅如此,新规的出台也意味着这类产品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批和监管,相关化妆品企业生产、销售美白类产品的门槛和成本都将大幅上升。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近4000家化妆品企业,如果按照每个企业年均申报10个美白产品来计算,每年需要申报将近4万个产品,而国产特殊许可批件约为1.9万件,现在新规一出,审批量翻了2倍多。这也就意味着每个批件需时更长。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化妆品品牌负责人表示,虽然针对美白类产品的新规明年才生效,但留给企业的申请时间很紧,包括产品检验、产品生产能力审核,再加上产品申报受理及技术评审,这样算来,一个新美白产品走完申报流程起码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美白类产品可以说是占比最大的一个品类,而新规的出台无疑大大提高了中小企业在这一市场的准入门槛和产销成本。

九美子董事长曾勇坦言,虽然美白产品纳入特殊用途化妆品后可能会减少竞争对手,但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还是会有影响,“毕竟旗下产品多,办一个特殊许可证成本较高”。如此一来,一些小企业可能难以接受。

涨价不可避免  或现扎堆上市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美白类的产品照此操作,会大大增加企业的产品开发周期、时间费用等成本,短期内企业相关新品推出的节奏会放慢。一些企业还可能采取变通措施,将美白概念去除,用其他概念打擦边球,来避开相关监管。

除了时间成本,审批成本也高得惊人。国内某品牌化妆品高管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办理一个特证最少需要2万元,这其中包括毒理学检测、生产能力审核费等费用。增加的各项检测除了会加大资源的浪费,企业成本增加最终都会反馈到消费者身上。

对此,李铭泽也表示赞同,对于常规途径销售的化妆品来说,最大的成本不在生产的成本、原材料之类的,而是在营销和广告上。但是新规出台对于企业来说,申请的时间费用肯定会有变化,成本势必会增加,这样把涨成本增加的压力转嫁给消费者也是必然的。

余雪玲直言:“企业检测投入成本的大幅增加,未来肯定会演变为终端价格提涨,以后的美白单品价格肯定会涨价。”

准入门槛的提高也让不少企业选择在新规出台前上市产品。据了解,今年顶级护肤品牌赫莲娜推出全新美白系列,而兰芝的臻白系列最近也推出了三件美白产品,此外,圣罗兰臻透亮白系列、海蓝之谜密集美白精华面膜等也是于近期上市的美白类新品。

对于美白产品是否会在《新规》实施前出现申报潮,资深美妆品牌电商人阚宏岩称,未来美白、祛斑产品的审批时间和费用将会大幅提高,现在极可能出现品牌集中申报美白产品的情况。但是由于对品牌的产品研发和开发能力有很大压力,因此这种情况多会出现在大品牌和大集团。

北京商报记者 刘一博 孙竹青

标签: 美白 化妆品 市场 迎大 变局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