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之路》
《金融创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之路》金融业从未停止创新,但历史上大部分创新都仅服务于商业机构,与大众生活关联甚微。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普通民众与金融系统的互动主要局限于银行存款和房贷等传统业务
《金融创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全球治理的制度创新之路》
金融业从未停止创新,但历史上大部分创新都仅服务于商业机构,与大众生活关联甚微。直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普通民众与金融系统的互动主要局限于银行存款和房贷等传统业务。股票投资也只是少数人的选择。然而,此后金融创新开始深入大众生活,移动支付和在线理财在中国蓬勃发展,成为金融科技的典型案例。在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剧烈却持续存在。更重要的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理念在过去十年中受到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高度关注,许多国家积极开展研发和试点,中国等国家已率先落地应用,将数字货币引入人们的生活。这些金融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需要各国决策者和民众认真思考。康奈尔大学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的著作《金钱的未来:数字革命如何改变货币和金融》,深入探讨了这些创新及其潜在的利弊。
一、金融科技的演变与影响
“金融科技”(Fin-Tech)的定义并非一成不变。若仅将其理解为近十年来因互联网和数字终端普及而兴起的金融业务模式,则过于狭隘。20世纪下半叶,银行业将纸质账簿替换为计算机存储的账目数据,这便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虽然普通客户感知不强。自动柜员机(ATM)的出现,则更贴近人们的日常体验。然而,这两项创新并未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正的巨变源于信用卡及背后的支付网络。对于20世纪发达国家的民众而言,信用卡提供的境内外便捷安全的支付体验,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后来的支付手段难以超越的。然而,中低收入国家能够享受到信用卡服务的人群相对较少,因为银行为了规避风险,需要对申请人的资信进行严格审核,而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来说,难以满足。许多人甚至没有借记卡,只能依赖现金支付。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结合,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支付宝最初依托于电脑端的线上购物支付服务,随后迅速转型为移动支付工具,微信支付也紧随其后,迅速占领市场。中国主流支付平台不仅能够处理巨大的并发交易量,还建立了高效的风控系统,将欺诈率控制在极低的水平,使中国成为移动支付应用最普及的国家。美国也出现了Apple Pay、Venmo等支付服务,以及Stripe等企业级支付后台技术提供商。印度则通过政府主导,建立了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公共数字基础设施,为支付服务提供商提供统一的支付接口,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金融普惠。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支付并非完全依赖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2007年,肯尼亚推出的M-PESA移动银行服务,利用功能手机和短信实现了移动支付,让手机用户在合作网点开户存款,通过短信进行转账,无需依赖互联网,成功普及了非现金支付。即便在M-PESA推出十年后,肯尼亚只有不到两成的人口能够上网,但M-PESA已经覆盖了几乎所有家庭,金融服务覆盖率从27%提高到83%。
跨境支付是支付服务提供商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的跨境汇款费用高昂且耗时长,这是因为资金跨境流动需要满足多国的监管要求,涉及多家金融机构,流程复杂,审查严格。为了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机构必须收取高额费用。一些从发展中国家赴海外打工的工人,需要支付高达8%的汇款费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新型机构应运而生,有的建立标准化的支付协议和网络平台,有的自行储备多种外汇并承担做市商职能,还有的专注于细分市场,例如留学生学费支付等。
二、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
除了支付领域,金融科技也能帮助那些无法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的小微企业和个人。银行由于监管要求严格,以及自身经营模式的限制,对于风险较高的借款人,往往难以进行成本可控的风险评估和贷后管理,因此通常要求提供抵押品或担保。许多无法提供担保且信用记录不佳的借款人,被银行拒之门外。
新兴金融机构则瞄准了这一市场空白。它们通常采用线上运营模式,节省了大量运营成本,并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评估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从而提高审批效率。在中国,网商银行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数据,为数百万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审批速度远超传统银行。蚂蚁金服推出的“花呗”消费金融产品,也利用大数据和算法向个人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实现了高市场占有率和低不良率的结合。
保险行业也受益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除了利用支付等领域的新类型数据提高精算准确性,以及自动化审核承保和理赔,一些公司还让客户用更低保费换取提供更多个人信息,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加密货币的兴衰与挑战
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加密货币时代的开启,其未来前景一直备受争议。虽然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但其“金身不坏”的经历,让一些支持者坚信其将成为未来世界货币。然而,冷静分析表明,这极不可能。
首先,比特币的交易速度慢,每秒处理交易量有限,能耗巨大。其次,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缺乏价值稳定性。第三,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性,虽然被一些人看作优点,但实际上可能带来很多安全风险,例如密钥丢失导致比特币永久性损失,交易不可逆导致纠纷无法解决等。第四,比特币的匿名性也并非绝对,通过关联交易信息和个人身份,监管机构仍然可以追踪交易。
为了解决比特币的不足,许多新的加密货币方案被提出,例如使用“权益证明”机制替代“工作量证明”以提高效率,但这些方案都未能取得全面成功,并且常常会引入新的问题。稳定币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加密货币,其价格与法定货币挂钩,以降低价格波动风险。但稳定币的储备是否足额仍然存在疑问。智能合约是区块链技术的一个应用,它可以在无需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自动执行预设条件,但由于区块链无法直接关联真实世界,其应用范围有限。
加密货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政府监管,特别是其匿名性与反洗钱、反恐怖主义等监管要求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已经对加密货币实施不同程度的管控,有的国家甚至禁止加密货币交易。Facebook的Libra项目由于可能导致跨境资金流动监管失效而最终失败。
四、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机遇与挑战
货币与国家权力密切相关,央行数字货币(CBDC)是各国央行主动应对加密货币挑战的战略举措。零售型CBDC可以简单理解为数字现金,它比纸币更便捷,也更安全。CBDC可以促进金融普惠,并作为备用支付手段保障经济运行。
经济学界探讨了CBDC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应用,例如实施负利率政策。但负利率政策在政治上可能难以接受。然而,CBDC账户可以用于直接向民众发放补贴,从而降低行政成本并减少腐败和欺诈。
尽管CBDC有很多益处,但各国央行推进CBDC的步伐相对谨慎,主要原因是担心引发金融脱媒,即CBDC取代银行存款成为主要的储蓄方式,从而冲击现有金融秩序。
批发型CBDC在跨境支付领域则有更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区块链技术,CBDC可以提高跨境支付效率并降低成本。香港金融管理局和泰国银行合作研发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和阿联酋央行的参与,都体现了CBDC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潜力。
五、金融创新的不平等与全球治理
金融创新既带来普惠金融和效率提升,也带来新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面临新兴竞争对手的冲击,监管机构则需要在促进创新和维护金融稳定之间寻找平衡。大国的金融创新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到全球,一些中小国家发现其国民开始利用海外金融服务,从而绕过国内监管。这对于治理不善的国家来说,可能是经济自救的途径;但对于致力于金融监管的小国来说,这又是一个难题。金融创新造成的先发者与后发者之间的不平等问题,需要未来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创新来应对。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