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在轻盈和沉重之间:IT企业当学习传统金融的精髓

互联网 2014-03-28 15:11:02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钟伟IT企业跨界做金融,是正在发生的颠覆性的事情。在央行暂停相关支付业务后,互联网金融可能会略有降温

钟伟

IT企业跨界做金融,是正在发生的颠覆性的事情。

在央行暂停相关支付业务后,互联网金融可能会略有降温。但我们仍须从更深的层面思考:创新和泡沫究竟何在?IT企业如果期望切入金融,需要哪些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是否看清道路再走?

IT企业有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例如开放、交互、平等、竞争。这是其往往能出乎意料地以极迅捷的方式供客户体验良好的服务。但IT企业的投机性,以及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甚至恶意中伤也比比皆是。和IT企业相比,金融机构传统保守,凡事必从资本配置、资负匹配和风险管理入手。市场反应和创新节奏都相对迟缓。或者说,IT企业相对轻盈,传统金融相对沉重

IT企业在切入金融服务时,仍然沿用了其固有模式,即先有服务,提升客户感受,接着争取市场份额,最后加载盈利模式。IT企业几乎都坚信,在一种成功的服务模式里,探索加载商业和盈利模式都顺理成章。举凡Amazon、Google、Facebook、WhatsApp都是如此――先有超人气,然后有好票房似乎是必然的。

这种思维颠覆了传统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它们小心翼翼地看待每一种金融服务的提供模式、风险管理和盈利前景,在这些都不明朗之前,最多只是浅尝辄止。

先服务模式还是先盈利模式?IT和金融存在显著差异,IT企业愿意探索出一条新路来,然后建收费站;金融企业更愿意看清此路通或不通,然后再走。IT企业可能会说,不尝试走新路,你怎么知道此路不通?而金融企业则会回应说,如果此路不通,谁为失败买单?

更轻资产和聚集了更多野心勃勃的年轻天才的IT企业,毫无顾忌地就创新了;更重资产和由从业了几十年才到达较高位置的金融精英们,几乎总是对人品甚至人性充满疑虑。

IT企业创新了,喜新厌旧和永远不考虑长远的资本市场给了它们以高估值。中国的一些IT企业,例如腾讯、阿里、百度,市值在500亿~1000亿美元之间,盈利通常不会超过20亿美元;中国的大银行和全国性银行,市值通常在1000亿~2000亿美元之间,盈利通常在100亿~400亿美元。但投资者仍然将热情给予了被视为进取创新代表未来的IT企业,对待被视为保守谨慎改良的银行则相对冷漠。

考虑到昂贵的估值和期待的高增长,以及作为对金融十分陌生的新入侵者,IT企业所承受的巨大焦虑,比表面上处于守势的传统金融机构更甚。一些所谓互联网金融创新,更多是IT企业走下互联网,到线下尝试切入市场拉客户。

IT企业,“你是谁”?

IT企业实质性地介入了金融行业,但却不需要遵从繁琐的金融监管法规,这是优势。但如果IT企业想要长久地从事金融业,建立互联网金融帝国,就一定要在基本功上持续投入。例如账户体系和支付清算体系。从事金融服务一定需要认识到:你是谁?你要把钱放在现在还是将来?是这里还是那里?也就是说,金融一定是为真实的自然人或法人,提供资金在时间和空间配置上最优配置的可能。

唯独账户能解决“你是谁”这个本质问题。关于账户,其基本因素是基于客户实名身份识别的金融服务账户。金融机构迄今建立了庞大的金融账户体系。反观IT企业,可能部分电信营运商和阿里拥有一些账户资源。阿里对其电商拥有相对完整的账户大数据,因为淘宝、天猫和阿里是需要线下真实工商执照或身份证信息才能注册运营的,但阿里所掌握的买家的信息并非账户信息,根源在于支付宝不需要实名注册。阿里也无从了解和支付宝绑定的银行卡账户信息,该账户信息在开卡银行的大数据系统中。阿里或有能力对其电商提供小贷,但却缺乏足够能力为买家提供消费信贷支持。腾讯或百度很可能还没有建立完备账户系统的设想。

如果IT企业不能完成“你是谁”的甄别,那么加载盈利模式就岌岌可危,即便加载了盈利模式也同样不靠谱。IT服务如此庞杂,客户难有忠诚度或黏性。脱离了账户体系的互联网金融,是将大厦建在了流沙之上。

“你要将钱放在哪里?”是在认清了你是谁之后,为你所提供的资金跨期跨区域的配置,这必然涉及到支付清算体系。目前央行的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大额实时支付、小额批量支付和支付清算系统等,在全球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接入这些体系的基本前提必然是金融账户。无论IT精英有多强的想象力,都不可能设想一个匿名账户有接入央行支付清算体系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可能性。目前中国大额支付的日均交易额接近10万亿元,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在支付领域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除了中国银联和支付宝之外,其余所有第三方支付都不具备跨行转接能力,这些机构如果遭遇银联和支付宝的激烈竞争,可选的方式就是向央行支付清算体系求助,但如果IT企业尝试以绕过建立账户的方式直接赚钱,那么这种求助就失去了可能性。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果IT企业不能在线解决“你是谁”和“你要把钱放在哪里”,那么所谓互联网金融就一定会在中后端从线上走到线下,重新委身于传统金融机构。所谓创新,很难对传统金融构成颠覆性的挑战。

轻盈的可以飞翔,沉重的将沉稳迈步,至今飞行的猛禽大不过行走的猛兽。期待IT精英们,认真思考和学习传统金融的精髓,才能推陈出新。

关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态要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从健康角度看,IT企业毫无顾忌地大规模从事金融业务,却不遵从现存的线下金融监管法规,令人不安。IT企业较少考虑风险管理,风险损失吸收能力薄弱。互联网金融政策可能从一边倒的喝彩中,逐渐出现分化,并最终导致线上线下金融监管政策的一致化。长期来看,封闭法律套利、强化风险防范是必然的。

我们也许需要认真考虑:1.互联网企业庞大的估值和可怜的盈利,能否使其对消费者的损失提供有效覆盖?2.技术风险充分揭示了吗?例如具有扫码支付功能的手机如果丢失,及时止付的责任在IT企业还是在银行?和软件服务解绑之后,消费者是否可以认为解绑是彻底的,还是仍留痕迹?也就是这种解绑的真假问题。例如,在线支付账户是否应该和银行实名账户一样具有全功能,如果具有全功能,支付账户的安全性从何保障?又如,第三方支付牌照意味着,它的定位是除央行的第一性支付清算和金融机构之间的第二性支付清算之后,作为小额补充的第三方而存在。如果IT企业摆脱第三方地位,为其非实名的虚拟账号提供支付服务,第三方就变成第一方,本质上IT企业就潜在地代行央行职能了,这对法律体系的挑战更严峻;再如,paypal如今并不红火,原因在于,如果其像中国的一些第三方支付那么行事,就可能直接挑战刑法,非账户体系的支付无法甄别真实交易还是洗钱。

因此,评价IT企业切入金融,在评估其业务创新的同时,也确实该重视其业务模式的潜在风险了。

标签: 轻盈 沉重 之间 IT 企业 学习 传统 金融 精髓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