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郎佳子彧:年轻人,可以勇敢从事“小众”事业

互联网 2022-01-11 19:24:47 转载来源: 网易科技报道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 #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 #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 #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 #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

郎佳子彧:传统即创造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21网易未来大会》专题报道

立足当下,展望未来。2021年12月18日,2021网易未来大会迎来收官之战,国潮、灵感无界、和文化、元宇宙四大论坛压轴登场,想象、智慧、灵感诸多元素,激烈碰撞。和文化谈论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发表了

主题演讲《传统即创造》。他表示。3岁跟随父亲学习面塑并产生极浓厚兴趣,而从小的耳濡目染,也成为他持续进行面塑艺术创造的一大原因。

郎佳子彧谈到,少年时期自己一次因缘际会,得已在一次面塑艺术活动中崭露头角。毕业之后,自己开始追求兴趣与工作的结合,成立自己工作室,并在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开始文创理解、重塑、再创造。新媒体时代,郎佳子彧通过分享传统文化以及手工艺品的故事,自己也对更多年轻群体,带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

郎佳子彧认为,表达者如何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态度,情绪,去观察记录生活和思考,是价值衡量的一大标准。在新时代下,传统手艺人如何与时代更好融合,如何迎合趋势,而非对抗,与商业有更多合作,这是一个绕不开命题。谈及未来,他认为如何将传统文化的美学智慧延续下去,会是一个挑战。郎佳子彧引用了冈本太郎《传统即创造》观点:“传统艺术曾经也是新潮文化,但是真正的艺术价值,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以下为郎佳子彧演讲部分实录: 

我叫郎佳子彧,今天非常开心能够来到网易未来大会。

如果正在看直播的这些年轻朋友们,你们也有喜欢的传统小众技艺,或者本来就是小众文化的这些年轻的朋友们,我也希望你们能够从我的经历当中,获取到自己的经验,然后勇敢的去做自己喜欢的小众的事业。我今天分享的题目是《传统即创造》。

其实在现在我们对于文化的分类来讲,其实是有一个明显的对立的概念,就是传统和新潮的概念。 在过去的那些资料里面,也会有对于传统文化这种非常高的褒奖。但是它在现在生活当中却逐渐的走向了一个慢慢的小众,然后也很难再激起大家的共鸣了,我很想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我自己设身处地去想,那些曾经闪耀过的主流的文化,后面被称为传统,它们当时也是一些开天辟地的尝试,然后逐渐有一天在整个当时的文化环境里面出现一个统领地位,后面它就成为了传统,成为后面世世代代所仰仗的一个正统。所以传统跟所谓的创新这样一个对立的概念,我们是可以把它“和”文化合掉的,我们用以前的滋养去迎接现代、未来的挑战,可能这就是我对于今天这个标题的一个解释。

我小时候学艺一直到今天做的各种关于非遗、传统文化、文化产业之类中间的尝试,然后想得到老师们的指正,也可以去探讨一下我们自己作为微观的一个非遗传承人,可能基于更民间的,不是源自于宫廷,完全需要群众基础的文化,我们是如何去找到自己谋生的方式的。

我是从3岁的时候开始跟我的父亲郎志春学习面塑,当时喜欢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就是它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就可以把一个小面团变成一个非常可爱的形象,我记得很清楚面塑里面有一个传统京剧制作的一个项目,其中我父亲比较喜欢做的就是武生伴像的这种的,它有金属的假叶子,我把它叫假叶子。通过他这个高超的技艺,让我对制作面塑,还有未来创作自己的作品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兴趣。

所以在后来我自己学习的课余时间,我就跟我爸开始认真的学习怎么样做面塑。后来发现十几年的过程,有一个飞速的进展,我大概学习面塑12、13年的时候,就已经能够完成非常非常多的传统作品了。

在我中考结束的第二天,我爸邀请我去了原本他要去参加的一个表演面塑的晚会,在首都图书馆,我就坐在那表演了一个老寿星,寿星的作品在面塑作品里面应该是属于中上级别难度的作品。

当时在场也有很多40、50岁的前辈,看到一个15岁的小胖子坐在那完成这个作品,他们觉得很不可思议,现场有北京市艺术家协会的秘书长、领导于老说,就说这个孩子我们一定要把他纳入到我们民间艺术家协会的队伍里面来。因此,也是各种机缘巧合,一个从小就很喜欢传统手工艺的孩子,就得到了各种各样的鼓励,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一直到现在,我都把这件事情当做我自己的一个避风港,一个非常喜爱的部分。

当然其实在后来的岁月当中,因为做传统手工艺到我本科毕业,然后到研究生毕业,其实真的面对社会生存压力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爱好并不能支撑你一直走下去,并支撑你养活自己。

后面我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在高中的时候,我第一次接受到媒体的采访是在12岁的时候,那个时候是2007年,马上要举办北京奥运会了,当时我们小学里面正在征集各种,当时很盛行的“迎奥运”的活动,五对福娃的形象我们都很喜欢,所以第一次接受到了媒体的采访,因为我做了一套福娃的面塑。那时候我就开始想,原来这样的话,是会被媒体朋友表扬的,小朋友的心理大家都可以理解,就说这件事情我得到鼓励了,那我以后还是会做这件事情。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会做那个时候文化生活当中比较容易接触到的这些IP,可能是《灌篮高手》,也有我们看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对这个状态是满意的,一直到18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去我姥姥家,看看我姥姥的柜子里面放了一个我爸在90年代送他丈母娘的一个圣诞老人,我就觉得破灭了,这个事儿其实早就存在,把新的IP引入到传统手工艺里面,这件事情其实并不能阻止传统手工艺一个没落的趋势。

我就开始想,我只是把已经存在的形象做成面塑了,我的意义在哪?这里面所谓的创新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所以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在想,他们口中的艺术到底是什么?我到底应该怎么做?

后来看到这本书《传统即创造》,我们曾经现在视为古板或者说正统,或者说权威的这些一系列的文明的高峰,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些很新潮的,被讥讽的,很先锋的东西,但是它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能够征服更多人的心智,所以它慢慢成为了传统。所以我们现在这些真正曾经创造过文明高峰的艺术家也好、学者也好,他不会去抵触你每一个想要再去丰满这个文化领域里面年轻人的这些心智。

我怎么才能做出来让别人觉得很震撼的作品呢?大家都在说传统手工艺、传统艺术是艺术,但是我去当代艺术馆里面看到的作品,得到的审美体验为什么跟传统手工艺不一样呢,这个是我遇到的一个问题。

第一次我们在高中的美术课上有一个鉴赏课,看到了一个罗中立先生的作品,是《父亲》,一个父亲,整个两米高的画面,是一张父亲充满污垢的脸,手上托着一个洁白的碗,里面的水是很浑浊的黄汤子。不那么清洁的形式,你却看到一种非常纯洁的父爱。我自己做的作品当中,寿星或者一些传统题材当中,我仿佛没有获取到我自己作为作者独立表达的这些信息,所以那个时候我发现,其实表达自己个人的声音可能是在我们所做的这些创作当中,一个比较缺失的部分。

后面就开始了自己的一些创作,也是我觉得可以分享,也是自己的一个尝试。

其实创作是非遗传承人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但是你怎么样在此时此刻去找到一个平衡点,你的创作以及你未来的生涯规划其实是比较艰难的一个部分。我自己也参加过这些综艺的节目,我觉得艺术家自己的个人IP也是在自己艺术品的创作、衍生品,整个艺术市场运营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部分。所以媒体、自媒体都是我们所关注的部分,我觉得艺术家的作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这些故事,当时的艺术家都是指传统手工艺人,传统手工艺本人的故事,其实也是可以组合在他的作品当中,共同打造成它的作品,这样可能是比较利于我们年轻一代,或者说我们的主流文化当中能够有传统手工艺人一席之地的一种方式。

在自媒体方面,因为其实一个机缘巧合,我之前参加过一个综艺节目,在那之后就有很多的朋友去关注我,然后就把这个公域流量转化为了一个私域的,在那之后我觉得确实可以把这些观众利用好,去分享我自己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我自己是深深的受这些传统文化的滋养,我觉得非常有趣,可能是24节气,可能是风筝的制作,可能是绘画,这些都有让我在生活当中充满了仪式感,也很踏实,知道自己的手艺从哪来,也知道怎么往哪去,这种不迷茫的状态,可能是现在比较稀缺的一种现象,所以我很想把这些东西分享给年轻的朋友们,就通过我自媒体上面的内容分享。

现在我也进行自己的创业,因为从研究生毕业之后,发现大厂里面也没有捏面人这样一个岗位,所以我就只能去运营自己的工作室,也通过去制作各种各样的,跟品牌合作把非遗变成一种文创产品,去挖掘我当初为什么喜欢上一个传统手工艺,因为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奇怪的人,一个小孩喜欢上这么一个东西,一直能这么孜孜不倦的喜欢,一定是它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我就重新挖掘这些地方,把它变成了一些跟非遗相关的手工艺的材料包,然后把它做进我们的文创里面,去一个一个非遗的去做。现在我们也做到第四个国家级非遗了,首先是面人,然后北京的兔爷,还有木板印刷,就是杨柳青年画是我们做的文创的材料包。当时我们也把这些产品推到线下,让更多的小朋友去体验这个过程。

有更多的企业合作,去完成整个工作室的运转,从文创教育,包括艺术家个人IP的打造,怎么样在未来能够创造出更多种传统手工艺的合作模式,而不是传统手工艺人制作小商品,靠一人之力去抵挡工业化的洪流,怎么样去迎合这个趋势,而不是去对抗它,所以你一定要从这个当中去发掘更深的,有别于生产小商品的价值。也会跟服装的企业去合作,怎么样把这个合作的形式去升级,我觉得是一个需要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而自媒体其实是我们上一个时段在探讨的,去应对的一个挑战,大概可能从2015、2016年一直到现在,下面我们要迎接的另外一个挑战可能就是元宇宙,这是另外一个未知的方向,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们在这个客观世界里面创作的东西,怎么样能在那个世界里继续延续它的价值,怎么样能够跟更多的人产生共情,其实我觉得,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这个问题已经来到我的面前了。

刚刚说的是创作的部分,我曾经问过我们院长一个问题,传统艺术家现在很难有突破自己的创作行为了,因为传统艺术的创作突破的高峰已经过去了,所以我们在当代文化的语境之下,那些重复在做自己作品的这些艺术家,或者说他们的作品还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吗?因为他没有突破自己的本质,我老师给了我一个非常哲学的回答,就是说如果没有他们的话,你没有边界可以突破。所以关于怎么样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或者传统艺术到底需不需要创新,这个事情我觉得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讨论。

以前我会觉得只要把新的东西加入进来就好,后来我觉得它的形式美感是一种可以穿越时空的语言,有的时候很多次去讲传统文化需要创新,需要怎么怎么样,需要迎合时代,当我走进故宫的时候,我就想抽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变,你走进去你还是能感觉到。所以怎么样能去在迎接一个时代的前提下,最大的去挖掘一起留下来的那些美学的智慧、创作的智慧,我觉得是我们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希望今天正在看这个直播的朋友们,年轻朋友们,能够大家一起加入进来,看看我们能做哪些尝试吧。

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子祯):感谢郎佳带来的精彩分享。

2021年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等6个方面的主要任务。“文化有光,非遗有力”,也正是有了像郎佳这样年轻一代传承者们的创新创造,才为我们的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非遗,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再次感谢今天“和文化”论坛到场嘉宾的分享。2021网易未来大会“和文化”"专场论坛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接下来进入元宇宙论坛。

标签: 郎佳 年轻人 可以 勇敢 从事 小众 事业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