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业界动态

腾讯市值暴跌之后

业界动态 2018-10-12 19:33:06 转载来源: IThome

这些天,最糟心的互联网巨头应该就是腾讯了。截至10月11日港股收盘,腾讯控股股价跌至267港元,创15个月来新低

这些天,最糟心的互联网巨头应该就是腾讯了。

截至10月11日港股收盘,腾讯控股股价跌至267港元,创15个月来新低。

就在今年元旦,腾讯还以407港元开盘,并节节走高至476.70港元,公司总市值超过4.5万亿港元,总市值也水涨船高超过了阿里巴巴,对外超过了Facebook,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公司,也是中国最为耀眼的科技公司。

但现在,以收盘价计算,腾讯的市值已经蒸发了1.68万亿港元,这也意味着,腾讯就此跌出全球十大科技公司排名。

另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百度的市值为72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不到10个月,腾讯市值蒸发了超过“两个百度”。

还记得前不久上映的《西红柿首富》么?如果像剧中王多鱼那样一个月之内花掉10亿元,那么腾讯蒸发掉的市值基本可以以这一强度花1481个月,或者说123年。

一向稳健的腾讯为何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遭逢如此巨变?难道只是因为这几个季度的营收数据不美观?

站搜网编辑认为,腾讯市值暴跌主要原因应该在于游戏与社交“现金牛”遭遇阻碍、投行化带来的创新停滞,以及2B基因与战略的缺失,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了资本对于腾讯当前和未来形势的不看好,进而才使腾讯股价出现暴跌。

“两个半业务”遇阻

“过去几年我们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聚焦在内部称为"两个半"的核心业务上: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数字内容,还有半个是正在发展中的金融业务。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都交出去给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马化腾在过去两年中,一直在坚持这一说法,他认为,社交、游戏和金融是腾讯未来的“国本”,是腾讯能够长久不衰的根基。

如果没有此次的市值暴跌,没有连续三个季度的营收不及预期,或许不会有人怀疑马化腾的这一言论,但现在,显然到了接受质疑的时候。

1、游戏业务已入穷途

2017年年报发布之后,腾讯股价应声大跌5%,与此同时腾讯最大股东——南非报业减持2%,套现约106亿美元。缘何如此?最直接的原因莫过于业绩,数据是不会撒谎的。腾讯2017年Q4游戏业务收入243.67亿,同比增长32%,环比增长-9%,腾讯的游戏业务首次出现环比下降。

到了2018年,这一数字也并没有得到改观。腾讯Q1财报显示,总收入735.2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游戏业务收入287.78亿,同比增长26%,虽然实现了环比增长,但增速已显然落后于腾讯营收的总体增速,显现疲态。

2018年第二季度,腾讯净利润甚至出现了13年来首次同比下滑,而且幅度达到23%之多。以游戏来看,腾讯游戏收入只有252.02亿元,环比下降了约12.43%,在全部收入中占比34%,相比以往40%左右的份额额,占比继续降低。

作为腾讯收入顶梁柱的游戏业务为何会出现增长放缓的现象?

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国家关于游戏政策的变动。为了提高国内游戏质量,国家开始严控游戏版号,并在今年8月份推出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将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这对等待了半年游戏版号审批却迟迟得不到回复的游戏从业者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在这群游戏从业者中,腾讯是最大的那一户。

这一政策直接影响到了腾讯的手游业务,由于迟迟不过审,《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只能持续处于测试阶段,没有办法开放氪金系统。要知道,极光大数据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绝地求生:刺激战场》的国内日活跃用户数达到1480万,海外版《PUBG Mobile》全球日活跃用户数同样超过了1400万(不含中、日、韩三地数据)。但即便如此,绝地求生依旧没办法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收入。

另一个事实是,在《绝地求生》无法变现的同时,腾讯旗下《天天德州》、《怪物猎人:世界》直接下架;腾讯游戏也没有再推出类似《QQ飞车》的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的收入也开始放缓,而且基本达到了手游的生命周期。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如果只是政策的调整和腾讯游戏暂时进入蓄力期,资本市场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反应。

实际上,腾讯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市场:截至2017年6月中国手游用户规模达到5.07亿,同比仅增长3.6%,可以说,手游用户体量已触及天花板,手游市场早已不是蓝海一片,再次实现巨幅的增长并不现实。

根据极光大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王者荣耀》虽仍以6398万月均DAU、21.78%的渗透率居于手游榜首,但在经历为期一年的高速增长后,各项指数的增长都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下滑。腾讯也在财报中指出,手游收入同比增长 59% 至约169亿元,活跃用户数保持稳健,而ARPU则环比下降。

2、社交的挑战和天花板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作为腾讯营收绝对主力的游戏业务在过去的三个季度里,经历了外界的不少质疑,但我们必须知道,腾讯的业务几乎都是扎根于社交这一土壤中,如果说游戏是腾讯的国本,那么,社交完全可以说是腾讯的命根子。

然而,这条命根子似乎遇到了一点麻烦。

过去几年,腾讯一直是巨头们App总时长的绝对霸主,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其他巨头一起维持着相对稳定的基本盘,但从去年开始,头条系却异军突起,总时长迅速增长,更让腾讯头疼的是,头条系的增长份额基本都是从腾讯系切走的。

即使不考虑短视频是下个时代社交的载体,仅仅考虑在流量上的挤压,就影响了腾讯的国本。像游戏这种数字内容就算营收出现下滑,腾讯依然可以换其他类型的内容来卖,只要用户的时间还在自己手里,问题都不大,但是用户的时间被切走了,那就是真真切切地变成了别人的收入。

与游戏所面临的困境几乎一致,腾讯的社交之路似乎也已走到了一个瓶颈。

2018年上半年,微信月活账户约10.6亿,同比增长9.9%,环比增长1.7%。即便海外用户达到1亿,微信在中国内地也有9.6亿月活用户,2016年中国总人口数13.8亿,16-59岁人口9亿,除了小孩与老人,大家基本都用微信——与此同时,阿里中国平台年度活跃用户5.15亿,月活跃用户5.8亿。

这一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因为这意味着,微信已经近乎达到了自己的上限,也意味着腾讯所依仗的移动互联网红利已经消耗殆尽,而处于对立面的阿里巴巴等对手们却远未将潜力释放完毕。

3、飘忽的“半个业务”

最后是马化腾口中的“半个业务”。

在2016年5月贵阳数博会上,马化腾首次提及腾讯的“两个半业务”。他说:“我们从什么业务都自己做,转化为只做最核心的社交平台和数字内容,以及金融业务,对外说就是‘两个半’的平台。”

为此,腾讯建立了新的“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计划建立以支付为基石的金融城池,将支付平台部、理财平台产品部、平台研发部、金融市场部等集合到一起。

随后,腾讯进一步打通券商入口,2017年腾讯在金融领域继续扩张,拿下多张牌照;与中金公司等战略合作,引入中金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能力。而且,腾讯的目光分别投向了供应链金融、众筹、小微信贷等等,腾讯的金融帝国版图已经成型。

但另一方面,在去年12月的财富论坛上,马化腾对“两个半业务”又有了新的阐述:“第一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是做数字内容,剩下的半个业务指互联网+方面”。相比起最初的描述,“半个业务”已经不经意从金融变成了“互联网+”。

在今年4月在重庆召开的2018“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互联网+”的提法得到了再次加强。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随着2017年监管风向的转变,腾讯在金融上也变得更为内敛,在将一个个业务装进微信的同时,金融业务也将会更多依附于微信平台而存在,而不再成其为支柱。

如此一来,腾讯近两年来所构建的“两个半业务”似乎都遇到了阻碍,尤其是社交上所遇到的瓶颈与挑战更为致命,这似乎已经成为腾讯市值大跌的根本原因。

但这确实是最根本的原因吗?

腾讯帝国的创新黄昏

2011年初,也就是3Q大战刚结束不久,在一次讨论“什么是腾讯开放能力”的总办会上,马化腾让与会的16名高管,每个人在纸上写下他们认为的腾讯核心能力,总共得出了21个答案。最后他们定下了两个核心能力:一个叫作资本,一个叫作流量。

其中,“资本”一词正是刘炽平主张的,他认为“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京东的发现页电商入口、艺龙点评58美团这些微信九宫格中应运而生)。”

腾讯现在的首席战略官James也是在这次总办会议之后引入的,他跟刘炽平一样来自当时指认腾讯管理层保守的高盛。

而马化腾也非常认可刘炽平的观点,他曾经表示:“我很喜欢‘半条命’这个说法。‘半条命’意味着需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并且我们基本不去主导和控股,而是尽量成为帮助者,让他们自主地成长为独立的公司和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开放战略,让‘一棵大树’变成了‘一片森林’,现在看来这也是腾讯能够长那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了马化腾的支持,刘炽平与James开始坚决地执行买买买战略,在过去的几年里频繁出手,与一众互联网企业展开了亲密合作。

刘炽平在2018年初的腾讯投资年会上透露,这些企业所新增的价值已超过腾讯本身的市值——尽管投行化制约腾讯进取创新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其投资底色正愈发浓厚。

从彭博汇编的现有投资数据来看,腾讯是BAT中目前最活跃的。过去几年,腾讯累计投资了600多家公司,横跨海内外,行业涉及文化娱乐、游戏、金融、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维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

但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在腾讯一步步成为最优秀的互联网企业的同时,也正在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这与其科技互联网巨头的定位显得非常不符。

自2010年11月20日张小龙的广州团队启动“微信”项目之后,即使面对具有先发优势的“米聊”,微信也能后来居上。2012年3月29日,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历时433天完成了QQ差不多10年走完的路,微信最终赢得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

这次胜利让腾讯的社交梦想得到延续,马化腾甚至曾公开表示:“如果没有微信,我们现在根本就挡不住。”

但在微信一步步成长为10亿月活App的过程中,腾讯也逐渐变得更为投行化,赚钱变得越来越容易,员工的待遇也不断得到提升。

2015年7月,腾讯向6650名员工授出21.76亿新股,总市值折合人民币26.1亿元;2016年7月,腾讯又向7068位员工授予1493万股奖励股份,总市值同样在26亿元左右;2017年7月,腾讯再次向10800名员工授予1787万股,这批股票的市值则是达到了约24亿人民币。

但尴尬的是,员工待遇的提升,和公司产品能力、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却并不是正相关的,甚至背道而驰。

过去几年,腾讯新增的优质产品数量却在不断下滑。在腾讯,每年一次的名品堂评选被认为是公司内部的最高荣誉。2015年,手机QQ浏览器、微信公众平台、腾讯新闻客户端、腾讯手机管家这4款产品登上殿堂,到2017年下滑到仅仅只有穿越火线手游和全民K歌2款产品。

在躺在流量与资本上就能赚钱的时代,腾讯似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战斗力,它更想要的是垄断带来的稳定,以及不断巩固自己打下的天下。

“现在是腾讯有什么产品,用户就用什么产品,而不是用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开发什么。”一位腾讯高级总监表示,他在腾讯已经体会不到做产品经理的快感了。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微视。

2013年,当年操刀腾讯微博的邢宏宇团队推出了微视这个短视频产品,但在2015年3月,由于业绩不佳微视成为弃子,团队解散,最终在2017年3月决定关闭,当时抖音日活还不到百万。

但腾讯没想到的是抖音快手这种“算法+短视频+开放式关系”产品竟然奇袭了他的社交大本营,在腾讯主导了十多年的“熟人通讯+封闭关系”之外打开了一条新路。继QQ每年以亿级用户往下掉之后,朋友圈的人均时长也从去年12月开始忽然暴跌。

时间来到2018年之后,短视频开始成为腾讯重点攻坚对象,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短视频行业却开始经历了行业监管的洗礼。对此,腾讯迅速抓住机会,在行业遭官方整顿之后快速跟进,顺势封杀了短视频链接:在短视频行业整顿期间,微信和QQ将屏蔽含微视在内的所有短视频应用链接;几乎在同时,把微视复活从OMG调整到SNG,再决定拿出30亿来补贴内容创作者。

但事与愿违,由于微视的内容、功能、展现形式等等,都与抖音太过相像,面对更早一步,而且战斗力不逊于己的头条,腾讯虽用了封杀、补贴等手段,但却无尺寸之功,眼看着抖音月活从1亿增长到了3亿。

从这一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腾讯早期在产品创新上也有一定的建树,但由于投行化的短视,竟然在产品进化过程中将其扼杀,最后只能指望资本与流量救驾,但效果却适得其反。

作为一家产品型互联网公司,速度是成功的一半。但现在的情况是,腾讯已经完全没有了速度优势,这对于一个互联网科技巨头来说,何其讽刺?

6月上旬,全球著名咨询公司毕马威在调研了800位科技行业高管,发布了“2018年全球科技创新报告”。其中将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列为推动未来商业转型的最重要力量。中国科技企业阿里巴巴则被这800位科技高管选为世界最具颠覆能力的企业,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登上这一榜单。

而彼时,市值远超阿里巴巴的腾讯并不在其列。

榜单中的其他企业是来自美国的Facebook、亚马逊、Netflix和谷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FANG。

错过2B,就是错过未来

今年7月,初创企业“前沿数控”发现,部署在腾讯云上的公司网站、小程序、H5突然打不开;腾讯云方面向前沿数控确认,丢失的数据已经找不回来。前沿数控因此对腾讯云提出了高达1100万元的索赔要求。

但这一事件却对腾讯云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再度激起了业内关于腾讯云能力的质疑。

这一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金牛数据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中国的公共云预计将达到340亿元人民币。根据中股在线的报告,阿里云(45.5%),腾讯云(10.3%),中国电信(7.6%),金山(6.5%)和AWS(5.4%)在2017年中国公共云行业中排名前五。

当然,腾讯的业务有很多,而且很大一部分并没有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先者。但腾讯云不同,它必须成为领先者,尤其是在被资本市场普遍看衰的当口,对腾讯云能力的质疑尤为致命。

因为就目前来看,云计算已经被证明为包容性最强、体系化最好的产业服务模态。不管是从企业成本、技术覆盖率,还是技术端看,云计算今天正在变成企业、社会机构与政府的“标准岗位”。

也就是说,今后产业智能服务的先锋营一定是云计算。

超一流互联网科技公司中,都有一个逻辑:它们拥有强大的C端收入,凭借C端积累的数据、技术、资源等,正逐步升级为向更多的B端做收入。亚马逊云计算与开放平台、Google与Facebook的广告、阿里淘宝天猫以及阿里云,其实一直都是B端收入。

但腾讯云却远远的落后于阿里云,甚至不止字面上的35个百分点那么简单。

早在2009年,阿里就确定了云计算战略,创立了阿里云,一年后的2010年深圳IT领袖峰会上,李彦宏说,“云计算这个东西不客气一点讲它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马化腾则认为,“像使用水和电一样使用云计算资源,确实有想象空间,但现在还是太早了”。

当马化腾还在观望云计算的时候,阿里却不断加码,成为了行业领先者。

2010年,阿里云宣布成功支持淘宝光棍节。与此同时,马云还强行让业务部门使用阿里云进行试错。为了让阿里云能够在金融行业顺利运行,马云亲自出马,让阿里云在阿里金融上运行,最后,阿里金融当时的创始人胡晓明成了阿里云的总裁。

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却几乎没有反应。最早提出者陈磊原本主张先做基础设施、做大规模、占领市场。但据说马化腾并认可这一方向,因此虽然给了钱和资源,但腾讯云一直没有独立,而是挂在SNG下面。

集团层面腾讯云长期以来都未得到重视,“腾讯云最早建设时,就是为了服务SNG的QQ和QQ空间。”

直到2015年,腾讯才开始启动“云+计划”,并为初创型公司提供云服务。从这个业务上来说,腾讯比阿里慢了整整五年。

2016年,腾讯才真正开始重视云计算。

无论承认与否,在阿里面前云计算就是腾讯的软肋,根据阿里巴巴的财报显示,云计算是阿里增速最猛的业务,呈现三位数增长。2017年阿里云累计营收达到112亿人民币,同年8月,阿里财报显示,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已超过100万。

时至今日,腾讯甚至没有将云计算的收入单独列入财报,而是处于其他业务的范畴,总额也只有2.51亿美元,与阿里不可同日而语。

阿里云比腾讯云先行先试,率先成立独立业务对外输出,无论在战略还是战术层面都领先了腾讯好几个身位,无怪乎腾讯屡屡被讽“没有toB基因”。

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认为,这一问题的根源要从腾讯目前的组织架构中去找,他曾在非公开场合表示:腾讯目前的组织架构已经不适配云时代,期待“鹅厂人在ABC时代有更开放的技术信念共同推动鹅厂的进化”。

ABC时代,是指A(AI,人工智能)、B(BigData,大数据)、C(Cloud,云计算)为代表的产业趋势和技术革命。

但腾讯云的发展却受限于藏在SNG内部的组织架构,换句话说,腾讯的管理者们对云业务的敏锐度缺失,才让这项业务变得极其被动。

腾讯崇尚“内部赛马”,分为WXG、TEG、SNG、OMG、MIG、IEG、CDG六大事业群,各个部门,虽有合作,互通有无,但同时也很刻意强调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意味着,腾讯要调动各个部门做“智慧零售”的战略,或者To B 业务时,难以全力以赴。

过去的几年中,云服务、智慧零售等一大批新业务不断涌现,这些新业务往往会同时涉及到多个事业群,于是其身份就变得十分尴尬。不少业务只能按照功能、流程被分别塞到各个不同事业群,不仅不能很好配合,在对外拓展业务时往往还相互打架。

一个例子是,腾讯云负责人邱跃鹏仅为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FIT事业线(腾讯支付基础平台和金融应用线)负责人赖智明,也仅仅是腾讯副总裁。事实上,云计算与金融、支付,是To B 业务的基石。

在意识到2B业务的软肋之后,腾讯开始觉醒了,决心从消费互联网转型到产业互联网。

在国庆节前,刘炽平内部发文,一改过去的七大BG,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其中,新成立的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将过去分属于几个事业群的腾讯云、互联网+、智慧零售、教育、医疗、安全和LBS等行业解决方案等“2B”业务都重新整合在了一起,这使得腾讯可以更好地整个全公司的资源,帮助其在“2B”业务方面发力。

以腾讯云为轴心搭建CSIG,说明腾讯希望执行更接地气的、快速见效的产业互联网战略。而同时给CSIG搭配更多技术体系与产业服务能力的构建,也透露了其接下来的战略重心:产业AI。

“这是公司一次面对未来的进化,也是迈向下一个20年的主动革新与升级迭代。是继2012年“518变革”以来,又一次公司级的组织架构调整”。9月29日,包括CEO马化腾、腾讯总裁刘炽平在内的多位集团高管在邮件里郑重的写道。

腾讯虽然决心于此,但仍然难掩其在云计算上的劣势,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腾讯云都将处于一种调整、追赶领先者的节奏,至于何时形成完备的产业互联网能力,只能说尚未可知。

因此,就本次股价大跌来看,虽然也有经济大环境不佳的影响,但更多的问题还是出在腾讯本身,其问题绝不仅仅在于游戏等营收数据上的变化,根源实际上在于微信与QQ带来的社交流量见底、投行化导致的创新能力缺失,以及2B软肋导致腾讯没有抓住产业互联网最佳窗口期。

资本从不说谎,本次暴跌或许只是个开始,又或许将是腾讯的一次重生。

标签: 腾讯 市值 暴跌 之后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