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摩拜ofo一年融资18亿美元 互联网泡沫越玩越熟练

互联网 2017-06-30 10:41:06 转载来源: 好奇心日报

(原标题:共享单车一年就聚集了 18 亿美元,互联网公司的泡泡是怎么越吹越快的?) 龚方毅再没有哪个不赚钱的新生意像共享单车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聚集了如此多的资本。摩拜单车在6月16日宣布了一轮6亿美元的融资

(原标题:共享单车一年就聚集了 18 亿美元互联网公司的泡泡是怎么越吹越快的?)

龚方毅

再没有哪个不赚钱的新生意像共享单车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聚集了如此多的资本。

摩拜单车在6月16日宣布了一轮6亿美元的融资。算下来,过去12个月里,摩拜已经融资11亿美元。

它的最大竞争对手ofo,本周在大连举行的夏季达沃斯上透露说新一轮融资“已经接近完成”。根据此前路透社的消息,规模将会和摩拜接近。过去12个月里,ofo已经融资7亿美元。

目前这两家公司的估值都超过了20亿美元。它们融资完成后都喜欢补贴用户,免费骑车来庆祝。我们根据北京市的免费情况做了个日历:

昨天在大连达沃斯的一个圆桌论坛上,摩拜创始人胡玮炜被CNBC记者问到何时盈利。她用电影《社交网络》的情节做了回应。

电影里,刚创业的扎克伯格遇到了老练的创业者肖恩・帕克(Sean Parker)。扎克伯格当时正在为广告而犹豫,他担心Facebook做了广告就不酷了。帕克鼓励说,100万美元不酷的,应该等以后大了赚10亿美元。

大卫・芬奇这段不但拍得好看,而且也很符合今天互联网创业的说辞:互联网公司一开始就不该想着赚钱,先做大了再说。这已是真理一般。

只不过,《社交网络》剧本基本从头到尾都是胡说八道,这段也不例外。

现实中,扎克伯格是拿了不少投资,但他从创业第一年,就同步做着广告。上线不到一年时间,Facebook广告收入就过了“不酷的”100万美元,而且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了用户增速。

到2012年去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Facebook已经连续3年盈利。

Facebook从创业第一年开始,就做广告了。图/Slideshare

Facebook实现盈利的时候,只拿了5亿美元融资,没有摩拜一轮融的钱多。

摩拜和ofo不只是没有盈利,随着免费骑车日越来越多,连收入都不会太多。甚至用户骑车还可以抽奖拿现金。

而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滴滴和Uber各自都融资上百亿美元,还在继续烧钱。外卖经历了几轮合并后,据说在一个叫“下半场”的阶段继续烧钱。

是什么,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让好莱坞编剧的臆想取代扎克伯格的真实故事,成为互联网创业的现实?

烧钱吹泡泡这事,在互联网公司刚诞生的时候就开始了

毕业刚五年的互联网创业者启动了自己的第二个公司,送猫粮、狗粮和宠物用品上门。

创办不到半年,他的公司就因为站在热点上,拿到了5千万美元的风投,还有当地最大电商入股。

猫粮罐头不轻,运输成本颇高。而且社区宠物店也很密集了。但这家公司钱来得容易,以低于成本价卖货而且直接免去运费。

为了知名度,它花了大约一亿人民币买了昂贵的广告位做推广。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它在成立18个月就成功上市,市值一度高达60亿美元。

这不是2015年一位中国O2O创业者的白日梦,是美国创业者Greg McLemore 1998年创办的宠物电商pets.com的真实故事。

上市后,pets.com不太顺利。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1999年2-9月,pets.com花了1180万美元打广告,其中有200万让自己的吉祥物出现在超级碗的15秒天价广告里。这段时间,它的收入只有61.9万美元。

2000年11月6日,就在小布什当选总统几小时后,pets.com宣布关门。从成立到上市再到退市,pets.com一共花了26个月。

pets.com是美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里的明星之一。当时倒闭的公司大多有着类似的故事:一个和互联网相关的新点子 - 拿几笔风险投资 - 烧钱补贴用户做增长-上市-完蛋。

特别是电商相关公司。占纳斯达克指数10%权重的电商企业成了当年股价崩盘的重灾区。一支专门跟踪电商企业股价走势的指数, E-Commerce Times Stock Index,从1999年高点340掉到2000年的61,跌幅82%。

和pets.com同期有一家名叫Kozmo的公司,允诺一小时内送食品、影碟、便利商品等一小时送货服务,之后扩大到高价值名牌商品。这种生意今天也活不下去,更别提人们需要对着电脑才能联网的2000年。

还有些更离奇的公司,比如从事自助照片冲印的连锁店Kinko做了个每小时12美元的上网服务,让顾客坐在店里上网。

2000年3月,有超过6000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绝大多数是科技公司。它们的特点是成立时间短、上市时间快、不挣钱。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平均市盈率达到175倍。这意味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这批公司保持当年的利润水平,投资人每投资1美元,需要175年才能回本。

等到互联网泡沫破裂、股价大跌时,多数公司直接消失了。

吹泡泡最大的动力是,参与者能弄到钱

2000年互联网泡沫期间,参与者并不是不知道这是个大泡沫。

比如雅虎1996年上市后,它的创始人杨致远就颇为不安。他曾回忆说,“我记得开车回家,再回到办公室的时候我就想,‘我的天啊,我都干了些什么。’”

当时雅虎做的是网页索引大全,也就是之后的门户,收入来自广告。1995年雅虎从红杉资本那里获得200万美元风险投资继续扩张。

如果只看收入和利润,雅虎刚上市那会儿不好。它上市前广告收入140万美元、但亏损64.3万美元。就这样的业绩,雅虎在泡沫顶峰,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虽然在泡沫破灭几年之后雅虎证明了自己是个还不错的生意,但在1990年代末,它显然是被过度高估的。

但它的投资方红杉和孙正义大概没有杨致远当时的不安。雅虎上市第一天,红杉手里的股份价值就涨了8500%。

在此之前的20年时间,科技风险投资的平均年回报率是15.4%。

风险投资方把公司推上市之后就可以套现了,这是当时各种不靠谱公司都能拿到钱的主要原因。

在上市募股(IPO)期间承销股票的投资银行本应该对不靠谱的公司保持警惕,因为它得确定股票上市后能卖出去。

但当时的市场,和互联网相关的公司不管是谁,只要上市就会引来大量购买。用《纽约时报》当时的话说,美国人家家手里都有一本介绍股票的小册子,每个人嘴里都念叨着B2B电商。

于是作为上市门槛的承销银行很快放松了上市要求,比如瑞士信贷放弃了对盈利的要求,改为采用“一家公司在上市前的12个月内至少需要1000万美元的收入”,之后连这个数字也不再坚持。

把一个企业推上市,投资银行单次收入可以达到5亿美元。

所以尽管投行、风投机构意识到互联网公司当时的种种问题,但在利益驱动下,它们还是帮创业公司描绘出一个美好的未来,把股票卖给更多人,赚取佣金。

至于上市后疯狂买进的人,大概也不是真的觉得那些公司有前途,只是股价涨太快怕错过机会。

过去几百年里,每个泡沫大抵都是因为参与者相信自己可以在破灭前赚到钱。那位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就曾赶上南海公司泡沫。

根据巴菲特的师傅,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里写的,“早在1720年春天,艾萨克・牛顿爵士就拥有了南海公司的股份,这是英国最热门的股票。感觉到市场失控时,伟大的物理学家嘀咕说,他可以计算天体运动,但算不准人们的疯狂。所以牛顿卖光了他的南海股票,盈利100%、总共7000英镑。 但仅仅几个月后,牛顿以更高的价格杀入交投热烈的股市,结果损失了20000英镑(相当于2002-2003年的300万美元)。 ”

中国互联网的泡沫,大概从2010年的团购开始

美国互联网泡沫期间,中国当时也有自己的互联网公司,比如8848、网易、新浪等。

但没有盈利的公司不能在A股上市,而证监会对公司赴海外上市也有限制,等新浪通过VIE结构赴美上市的时候,已经是2000年初,牛市接近尾声。它们没赶上华尔街的疯狂。

中国互联网的泡沫,得从团购开始。

团购是Groupon 2008年发明的,网站用折扣把用户引向餐厅、KTV、电影院等场所消费,从这些场所获取收入。

团购网站的特点是交易额大、成本低。但美国还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恢复期,同时还赶上了金融危机,资本没有流向这类创业公司。

但随着Groupon在2010年聚集到8500万用户,估值达到13.5亿美元,它的效仿者在中国像撒豆子一样出来了。

当时最成功的一对竞争对手,2010年成立的拉手和美团分别在成立第一年就拿到6000万和1200万美元融资;第二年涨到1.1亿美元和5000万美元。这些今天看起来习以为常的数字,在当时是罕见的高。

拿了融资,几个大的中国团购公司都准备在广告里烧掉几亿元。

  • 拉手网将新一轮融资5000万美元的多数用于广告;
  • 糯米网宣称投入2亿元打广告;
  • 美团网推出1.3亿元广告招标计划;
  • 满座网宣布1亿元砸向广告;
  • 大众点评称,1亿美元融资中,将有2-3亿元人民币用来打广告。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团购行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团购网站数量在2011年年中达到顶峰、接近5200家。

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几乎一模一样:从餐饮行业入手,通过地推团队找到商家,协商出一个低价套餐;同时,在各种渠道大打广告,吸引用户从网站下单,再由团购网站与商家按照协议分成。

拉手一度拿着跟Groupon类似的高亏损、高增长招股书准备赴美上市。它们在2012年撤回了上市申请,公司估值从11亿美元缩水到6亿美元。上市失败、融资未能跟上,直接导致拉手此后被三胞集团收购。

2014年中国团购网站只剩下176家,跟顶峰时期相比,存活率不足4%。最后基本上就是合并了的美团点评,以及被百度收购的糯米。

一大波O2O来了,刷单成了补贴之外的新玩法

团购把人从网上拉到店里。

而2014年开始流行起来的O2O就是把服务从店里拉到家里。它们用补贴吸引用户用手机一键把各种服务叫上门。

河狸家美甲让用户在手机应用上选美甲师、时间、下单、等待上门享受美甲服务,就跟点外卖一样。2014年7月,IDG A轮投了3000万元给河狸家。

3个月后,宽带资本、IDG资本B轮数千万美元的融资又到了,河狸家的估值达到10亿元。从0到10亿,只用了半年时间。

“VC给我的钱够我烧好几年的了,我着什么急,先去扩大规模,占领市场,未来美甲就是一个我要垄断的行业。”创始人孟醒当时这么说道。

2014年创办的功夫熊,一开始用户最低只需要66元即可在家中叫来按摩服务。这个价格比门店里还低,主要是靠现金补贴。功夫熊成立一年就拿了1300万美元融资。

根据英国顾问公司Preqin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2日,中国风险投资交易总额超过340亿美元,较2014年翻了一番。

2015年,《人民日报》将功夫熊称作“行业领导者”。

那一年《人民日报》还说过别的,比如4000点是中国牛市的起点。

如同那年7月中国股市因为投资者信心受到冲击而蒸发5万亿美元,功夫熊之后也再没有成功融资。

当时的明星公司,今天基本上都没了声音。

用补贴拉用户太贵,有些O2O公司直接靠刷单做着数据,比如爱尚鲜花。根据它自己登陆新三板时公布的数据,2015年1-7月,它有42% 的订单都是自己刷的。

图/新浪科技

根据彭博社汇总的数据,中国2015年的并购规模飙升80%,达到5156亿美元,互联网行业的本土交易则同比增长4倍,总额为674亿美元。

河狸家的竞争对手,嘟嘟美甲2016年2月就结束了,低价卖给58到家。58到家CEO陈小华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透露,“从去年以来,有大量O2O公司死掉。美甲O2O公司找我们谈,希望卖身的就不止10家。”

O2O短时间内出现一大波创业公司,美业、按摩、洗车、送药……仿佛无所不能。《好奇心日报》的一位记者2015年实验了夏天在家18天没出门,体验了72家公司的服务。

一年后仅有1/7获得后续融资,其它公司不是倒闭就是转型或者转型后倒闭或者默默从用户视野里消失。

送上门的那些东西,目前还有钱继续烧的就只有外卖了

从千团大战中活下来的美团、大众点评在2014年年初先后上线外卖频道。美团在这一年里吸引到10亿美元投资;大众点评则是在获得腾讯超过1亿美元投资,然后拿着其中一部分钱投给了饿了么。

在此之前,饿了么的规模和整个中国的外卖市场一样,看起来还不是很大:这个2010年就上线手机网页点餐服务的公司,直到到2014年初也还只有200多名员工,服务覆盖全国20个重点城市,融资金额也只有数百万美元。

直到2014年获得来自大众点评、以及既有投资人的8000万美元投资后,饿了么进入了疯狂的增长期:通过大规模的地推团队,一年内将覆盖城市扩展至250多个,覆盖商户20万家;接入更多第三方物流团队,日均交易订单数超过100万,活跃用户超过2000万。

2015年年底,饿了么与阿里巴巴签订投资框架协议,获得后者12.5亿美元投资。这直接将饿了么估值推向45亿美元。

从团购开始的各种补贴延续到了外卖。饿了么和美团自己不做餐饮,频繁融资就是为了填补补贴缺口,这钱贴给了商家、用户、送餐小哥。打开点餐应用,“在线支付满25减10元”、“首单减8元”等促销挂在首页上。

市场研究机构互动派发布的《2015年8月外卖O2O调研报告》显示,那年2月饿了么取消“满50减15 ”优惠后,用户迅速转向优惠力度大的美团外卖。而当饿了么重新提供优惠后,每天在它那天点餐的用户又多了起来。

单靠烧钱的同质化竞争,很难留住消费者形成黏性。所以直到今天市场里只剩下美团、饿了么和百度外卖,据说也到了烧钱之后的“下半场”,但美团依然给每笔订单下4元的现金红包;饿了么在各个时间段给出不同的补贴额度。

规模最大的还是打车

滴滴和快的都在2012年成立。第一年,滴滴拿了2000万美元融资、快的拿了1000万美元。开始只是一个出租车调动平台,只能影响到每间城市至多万名的哥。

从2014年开始,两家业务模式、人员结构、主要市场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司,加快融资频率和金额,试图依靠补贴打败对方。

截止到2014年8月,滴滴和快的补贴超过24亿元,有些补贴给司机、有些补贴给乘客。后来根据滴滴早期投资人王刚回忆起,当时滴滴与快的之间的补贴大战,腾讯一开始只给了一周的补贴,但快的背后的阿里巴巴为了抢支付入口补得更多,双方都停不下来。

直到2015年2月,滴滴打车与快的打车联合发布声明,宣布合并。第一轮以抢夺出租车资源的打车大战结束。之后2016年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回忆补贴大战时说“一开始我们做400万预算,没想到那个月花了1个多亿,签单的时候手都在抖。”这个时候,双方总共拿到近15亿美元融资。

紧接着第二轮补贴大战开始,变成滴滴和Uber打。双方竞争的核心是调动数百万私家车司机。

新的故事吸引到新的投资。快速聚集大量资本,使滴滴有能力直接跟Uber进行补贴大战:

  • 2015.5滴滴快的E轮融资1.42亿美元
  • 2015.7滴滴快的F轮融资30亿美元
  • 2016.2更名为滴滴出行的滴滴快的F轮融资10亿美元
  • 2016.5滴滴出行战略融资10亿美元
  • 2016.6滴滴出行战略融资10亿美元

单是2015年,两家公司提供打车补贴的速度一度达每年10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多激励是付给司机的补贴。

在打车大战最高潮的时候裹挟着大量资本的易到进入。他的补贴更直接,100% 充值返现。按照易到后来的说法,当时这一轮持续227天的促销活动,用户一共充值60亿元、易到得返60亿元,比乐视网一年净利润还多。

但跟滴滴、快的相比,易到的规模还是太小了,巨额补贴也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提高市场占有率。

2016年8月,滴滴中国发表声明确认收购Uber中国,收购后滴滴估值350亿美元。加上今年4月从软银、银湖等机构那里拿到的55亿美元投资,滴滴估值超过400亿美元。彻底垄断中国打车市场。

问题是,滴滴400亿美元的估值,来自于资本对滴滴垄断整个交通业的预期。在各地逐渐落地的网约车新政限制下,滴滴颠覆出租车行业的努力和资本市场原先的期待全都成了泡影。

不过滴滴和快的的补贴、缠斗、合并,成了之后创业的模板。

催生一个大互联网公司已经越来越熟练,但出路都还没有找到

和20年前互联网泡沫那会儿比,今天的市场大不一样。当时整个美国只有1亿互联网用户,而且大部分都在用台式电脑上网。而今天中国就有近7亿互联网用户,上网靠的是不离身的智能手机。

但快速催生公司的方法并没有什么不同。用补贴快速让尽可能多的用户用上自己的服务,指望用户量足够大之后找到办法赚钱。

从团购至今的7年时间里,这个方法没什么变化,无非是补贴的方式和规模各有不同。团购主要补贴用户、外卖要补贴用户和外卖员、打车要补贴司机和用户。

这里有残酷的竞争。美团经历了多次泡沫,从团购做到外卖,现在还开始了专车和民宿生意,不是巧合。能够更有效获取和使用资源的公司才能走到最后。

最终,最大的几个公司都有足够的资本,加上缺乏差异化,烧到最后会发生合并。

但合并了,垄断一个市场之后,这个新生意是不是就能赚到钱,可以对得起它之前的巨大投入?

到目前为止,打车、团购、外卖、共享单车都还没有证明自己离开补贴还是个好生意。

过去7年里,虽然还没有一个被催生出的新行业找到出路,但早期增长是越来越熟练了。

团购和O2O各有数以百计的公司拿到钱。到了打车和外卖只有不到10家能持续获得资本支持。

再到共享单车,摩拜2016年夏天进北京之后火起来,之后不到两个月时间里,最大的两个公司就各自获得数亿美元投资,远远甩开其它竞争对手。

资本锁定Top 2的速度更快,花在其它公司身上的钱更少了。

至于为什么是两家公司,这大概不是巧合,毕竟能接手的巨头现在也从百度、腾讯、阿里变成了腾讯、阿里两家。

这么多年,变成可持续的生意的新公司不多,但烧钱大战确保了公司持续融资,这也为早期投资方提供了变卖股份的机会。

也因此,早期投资来得越来越早,越来越大。

但一个一个大而不倒的公司留在那里,最终会发生什么?看上去并没有多少人关心。

2015年的时候,硅谷最大孵化器YC的总裁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和他的好朋友彼得・蒂尔一起来中国。那年彼得・蒂尔的创业圣经《从零到一》是中国的年度畅销书,卖了100多万册。

回国之后,奥尔特曼在Twitter上发了两段话:

“如果关于科技的讨论最后都走到‘我们是不是在泡沫里’?泡沫就不太可能发生。值得担心的情况是人人都特乐观。”“比如我上周待在中国。完全就是一副科技泡沫的样子。根本没人担心这事。”

就是这样吧。

标签: 摩拜 ofo 一年 融资 亿美元 互联网 泡沫 越玩 熟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