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趣科技

对待转基因不应“一棒打死” 新华社

趣科技 2016-01-30 14:33:06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全球话题。不时出现的所谓转基因产品危害性报告、国内就此问题的探讨乃至“嘴仗”,曾引发广泛关注

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安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全球话题。不时出现的所谓转基因产品危害性报告、国内就此问题的探讨乃至“嘴仗”,曾引发广泛关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农办)相关负责人28日在结合中央一号文件谈“三农”热点问题时也讲到,要从源头上防止转基因种子未经审定非法流入市场。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不能落伍,一定要抢占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

新华社:对待转基因不应“一棒打死”

的确,转基因农产品涉及食品安全、种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利益等问题,对此保持高度谨慎是应有之意。然而近些年,有关转基因作物的坊间传闻、网络流言太多,这让普通百姓对转基因问题更为迷惑,甚至不乏一些人士认为应该全面封杀“转基因”作物。与日俱增的“反转”呼声确实对转基因科研产生了影响。这样的态度是否可取?先来看看全球的现状。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等机构数据显示,如今全球大豆产量的77%来自转基因作物,棉花产量的48%是转基因的,转基因玉米和油菜的比例分别超过25%和20%。截至2014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815亿公顷。种植面积连续19年“持续增加”,共有28个国家的180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

即使在态度高度谨慎的欧洲,转基因产品也并非被完全拒绝。已有两种转基因作物获准在欧盟种植,分别是美国孟山都公司的MON810转基因玉米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Amflora转基因土豆。此外,包括NK603转基因玉米在内的44种转基因作物获准进口到欧盟销售,品种涵盖棉花、大豆、油菜、土豆和甜菜等。

转基因作物发展迅速,有关它的争议却越来越激烈。比如国际上曾有研究称BT转基因玉米会杀死美洲大蝴蝶幼虫;转基因油菜可与野生植物自然杂交,引发难以除去的“超级杂草”;喂食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会长肿瘤等。然而这些研究要么无法被同行重复进行,要么被欧洲食品安全局认定为不足采信,认为存在操作选择性太强等诸多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7年《关于转基因食品的20个问题》的文件中曾谨慎地说:“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评价道,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对转基因技术不能“一棒子打死”。

“从科学的角度,转基因是发展方向,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我们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来,提高水稻的光合效应,这样的转基因有什么问题?一点问题都没有,”他说。

英国《自然》出版集团曾评价说,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翻番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对农作物增产基因的确认和利用将成为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途径。

美国国家科学院几年前出台的《转基因作物对美国农业可持续性的影响》报告,在承认某些转基因作物与一些生态变化有关联的同时,也认为总体情况看,与不使用转基因技术的传统农业相比,转基因技术为美国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环境收益和经济收益。言下之意,利大于弊。

尽管转基因技术仍然不完善,对生态也并非毫无影响,但许多专家都认为,谨慎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造福人类。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更加务实和谨慎的态度,不妖魔化转基因作物,同时避免管理不善引发的生态灾害和食品安全事故。

因此,加强日常监管、严格监督执法,特别是严把研发试验关、品种审定关和生产流通关,从源头上防止转基因种子未经审定就非法流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应落实好转基因产品的强制性标识要求,保证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有知情权、选择权。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标签: 对待 转基因 不应 一棒打死 新华社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