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美国"朋友圈"长啥样?

互联网 2015-06-12 20:30:21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文/杨琳桦先给大家看一张手机截图,是不是很像微信朋友圈呢?右上角,是我头像;左边,则是我看到的“朋友圈”信息。今日头条昨晚,和一个投资人朋友聊记者和投资的区别

文/杨琳桦

先给大家看一张手机截图,是不是很像微信朋友圈呢?右上角,是我头像;左边,则是我看到的“朋友圈”信息。

美国

今日头条

昨晚,和一个投资人朋友聊记者和投资的区别。这两个职业,有大量人才流通,原因是:两者都对两个要素要求极高:一是信息掌握度;二是强大人脉。

但不一样的地方在:投资本质上是交易驱动,对象作为“人”的因素,在交易中所占比重很大;而记者,只对信息纯度要求很高。

换句话说,进入采访状态的记者,才不管对面坐着是男是女,做过什么事,有过什么 Backgroud,就算对面坐着总统或巴菲特,如果他讲的事儿,一点不具备信息变量,记者获得的快感,可能还不如街上一个小贩讲的有趣故事。

这就是几个月前,我感到有点焦虑的原因:我用以掌握“纯粹信息”的工具,它变形了。

这个工具,即国内语境下的“今日头条”。而我一定要从这个角度去切,是因为:它提供信息方式纯粹,以 News/Info 为主,几乎不介入“人强关系链”因素。

美国

Pulse

我在美国使用的“今日头条”,是个叫 Pulse 的 App。我从一个 ABC 朋友 Jack 那知道它。

几个月前,它突然发生变化,变成下面这个样子。

设计其实很帅,打开,就噼里啪啦一堆页面弹出,就像打开一本本书。

看到了吗?今天下午一个大新闻:Twitter 的 CEO 下课,超级帅哥、Square 创办者 Jack Dorsey 回去做临时 CEO,Jack Dorsey 也是 Twitter 原几个联合创始人之一。

美国

“今日头条”变成了“朋友圈”

但这个 Twitter “新闻”,是夹在其它“信息”里。也就是说:Pulse 改版后的 Beta 版,我需要的“信息纯度”被打乱,它明显加入了人“强关系链”因素。

先来说几个背景:

第一,美国科技界没有像微信这样一个“语音通信+内容”的东西,What'sApp 或 Snapchat 都不提供内容推送;二,移动时代,美国也有相当一批优秀阅读器冒出,像 Flipboard、Pulse 等。而 Pulse,在 2013 年 4 月被 LinkedIn 以 9000 万美金收购。

LinkedIn 在美国影响力,这么解释吧:中国有“B(百度)A(阿里巴巴)T(腾讯)”,硅谷求职界,其实也有一个“FLAG”说法,即指:Facebook、LinkedIn、Apple 和 Google。

但 Linkedin 曾面临的问题是,模式用户黏性不高,很多人早就换工作几个月,仍不到 LinkedIn 网站更换履历,这很大程度影响到它核心商业模式:招聘/猎头。

那什么方式,能改变这个问题呢?他们选择了内容,好多年前,开始邀请各界大牛写东西。

内容用户需求频次其实是高的,人到外部世界,无非找两样东西:一人(关系);二信息(知识)。这也是前年夏天我和一个投资人朋友在上海吃饭聊起一个事的原因,涉及微信野心。当时,我们讨论:微信公号开放,实际上相当腾讯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各媒体和行业人士帮它免费做内容。

我们当时说:腾讯越来越像 LinkedIn。而事情的发展,或者说,从我这种“双国界”人眼里看:今年初,把 Pulse 和它原职业社交关系链打通,LinkedIn 越来越像腾讯。

那么,Pulse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三点我想说的背景是:这两年,LinkedIn 作为一个独立内容平台价值,在美国实际上是越来越明显了。如果说以前,它还只是邀请大佬级别人物加入内容创造;那么今年初,我注意到:它开始向任何一个有独立 Linkedin 帐号的人,开放写作平台。

也就是说,我可以到 LinkedIn 上发布,任何我想写的东西。想想看,LinkedIn 本身是个“强职业背景”平台,如果它各行各界用户,都开始直接在上面写自己对行业知识结构和理解,那么这样的冲击,对媒体业尤其是专业财经媒体业有多恐怖。

我去年夏天在想这个事的可能性,今年初,看到了它开放。

这里还有个背景是:Linkedin 起始 PC 时代,它移动 App,我其实不用。我猜它移动 App 在美国 App 排行榜里不会排名太前,因为我用到它频次太低。据说 Linkedin 移动 App 去年底,就有基于人职业社交关系的内容推送,但有什么用啊,我根本不看。

而今年初因为 Pulse,我不得不看了。

LinkedIn 显然是把它职场关系链整合进了阅读器,我不断在 Pulse 上看到,我 Linkedin 上有 Connection 或有 Following 人士的内容分享。它夹在,我要看的媒体机构做的新闻内容间;这些内容,甚至包括 LinkedIn 用户直接 Post 内容,比如前晚,我在 Pulse 上,看到一个个朋友 Post 公司活动。

这么一搞:会让越来越多 LinkedIn 上内容,与它用户公司信息相关,而且极大可能,就是用户发布的公司招聘或公司公关信息,削弱 LinkedIn 独立媒体价值;但 Linkedin 基因或本质,就是个职场社交平台,帮用户进行内容发布,或者说,帮用户发布的内容能被更多人“看见”,才是对它最重要的事。

这大概,也是它收购 Pulse,并最终将 Pulse 做成这种类似“朋友圈”改版测试的原因吧。

被低估的“朋友圈”

问题来了,有“人强关系链”的客户端到底有多少阅读量呢?

据魏武挥老师在朋友圈发布的信息(魏老师好像已经删除了哈哈):“微信公号里有 10% 打开率其实已经很牛逼,因为一个 App 的日活比装机量,太多做不到百分之十”。

这是中国情况,因为美国没有微信,我不知道美国新闻客户端情况怎样,但有件事是:这种以“人强关系链”组织的内容信息价值包括商业价值,可能是被极大低估了。

两个月前,我去参加一个私人朋友晚宴写出《阿里已秘密投资奇葩电商初创公司 Jet?》,但其实那晚,我们还在聊的一个 Point 是:大大被低估的“朋友圈”。

如果说:人类“看见”信息的方式分为三种:一种是主动搜;第二种是各渠道包括门户新闻机构推送;三是朋友推荐。那么以前,第一和第二种几乎占据我们生活绝大部分,现在,却基本已由第三种主宰。

这个,可能做过微信运营的人最有体会。据 2:8 原则,20% 人通过公号看内容;80% 人通过“朋友圈”看,一个文章得到转发后被看见的“爆发力”是惊人的,直到今天,我微信上还不断有因为看了《Uber 已经过时? 看 Chariot 怎么颠覆公交系统》评论区东西,加我个人微信号的人,这文章居然还在转。

这种人“看见”信息方式的改变,对非常多行业造成影响,包括广告、PR 业等。只是问题在:到底什么文章能“爆发性传播”呢?它真不是你能预测的。

这种情况,也带来一个后果,就是每篇文章的阅读量差别极大。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共号阅读量非常平均,基本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其用户基数,已经大到一个几十或几百万的量;二是刷过份或刷过阅读量。

当然,还有种公共号在这个逻辑之外,那就是围绕“个人”来打品牌,究竟信息提供了什么,反而不重要。这个问题的取舍,就要看具体每个微信运营者想给这个世界创造什么价值了。

(本文来自于公众号“硅发布”)

标签: 美国 朋友 长啥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