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医生不流动 移动医疗难以真正“移动”

互联网 2015-06-08 00:30:0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座大宝藏的移动医疗,连接着医改和创业两个重要的火爆议题。在颠覆之声此起彼伏的今天,政府官员、创业者以及关注该行业的公众,他们的观点如何,判断怎样?日前,在广东科技图书馆报告大厅,南都公众论坛邀请了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成都医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 E O王仕锐、深圳医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 E O梁亮,一同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判断与见解

被称为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座大宝藏的移动医疗,连接着医改和创业两个重要的火爆议题。在颠覆之声此起彼伏的今天,政府官员、创业者以及关注该行业的公众,他们的观点如何,判断怎样?日前,在广东科技图书馆报告大厅,南都公众论坛邀请了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原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成都医联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 E O王仕锐、深圳医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 E O梁亮,一同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判断与见解。

廖新波:医生流动的阻力与突破口

移动医疗创新带来医改的新机遇,这不仅是医疗行业的机遇,更是在座各位的机遇。医改这么多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是事实上我们有很多事情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彼岸,比如说如何使医疗下沉、如何使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如何使公益性回归等等。主办方让我对医疗资源下沉的阻力,尤其是社区医疗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做一些分析,我的观点如下。

社区医疗如何突破

社区医疗如何突破,我有三点思考。第一,既然我们要发展社区,既然要求政府要投入社区,就要将社区的基本医疗机构做好,建成统一规模、统一环境、统一检查设备的,从管理学来说,用麦当劳的理论来说,每到一个麦当劳提供的服务感受都是一致的,但很遗憾,即便在广州,目前也远没有做到这一点。

第二,要提高社区的服务能力,重点是在缺什么补什么,不要再用基本药物制度之内的旧观念来指导社区医疗。基本药物制度已经将病人推向大医院,在很多社区里没有药,医生下去开了药没有,因为是社区,不能开非基本药物的药,所以病人走了。就此,我提出了两个资质许可,这样就可以开展手术,一个是医生的资质,是合法的,另外是医疗机构的资质,如果是允许的话,可以在社区提供服务。

第三,让医生成为社会人,这也是我最近的主张。分级诊疗在广州推行了一段时间,我们就发现社区的门诊量增加了,因为大家认为我在社区报销可能会多一些,报销率会多一些,如果这个时候不加强社区的服务能力,一定会使民众失望,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加强。

多点执业:好处比坏处多

刚才说到分级医疗、守贞制度、双向转诊、控制规模、预约服务、网络医疗、多点执业、取消编制和福利社会化、支付制度,这些都在悄悄使民众的就医习惯发生变化,使医生的执业环境发生变化。支付制度非常重要,现在医生成为了医院创收的基本单元,没有医生就没有创收,医院的服务无从计价。当医生的奖金或者薪水不与药品发生联系时,医生是不是更高尚了,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服务?我曾经有一个比喻,现在我们看一个感冒,150-200块钱。假如说就是150块钱,其中50块钱作为诊金,100块钱作为其他,100块钱中的其他,包括药品,如果节省下来是归病人的,或者说是归医保的,那么是不是我们就可以节省很多钱呢?病人减少了很多无谓的检查,以及减少了很多无谓的药。

医生成为社会人之后,就业渠道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以强调高度自由的美国为例,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医生是愿意选择在医院,而不是独立开诊所。为什么?首先就是因为医生的价值、服务价格没有多大的差异,虽然自己开诊所薪水会多一些,但是面临行政的成本和风险非常大。医生在医院工作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多多,起码有带薪假期、生活比较规律,我看完病人就可以走了,还有就是有很好的科研平台,等等,最重要就是不需要跟保险、财务发生关系。这就是美国医生社会人的制度状态。

除了聘任在医院,成为单位人,或者成为法人跟医院签订契约,成为合约单位,其实在美国有些医院非常愿意跟医生签约,甚至会给出一些建设款给医生建设诊室,将来你的病人到我这里。一个医生可以跟若干个医院签约,可以根据病人的驻地和医院的病床状况,以及手术的适应程度,为病人选择一家医院。这是不是一个就医模式的转变呢?当然是了。在美国另外还有PH P关系,就是医生与医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这是现在美国比较盛行的制度。这种关系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可以提高医疗质量、可以提高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不要认为医生自己开诊所很爽,你必须要有设备,设备还需要更新,不然病人不愿意来你这里。设备的安全度、维修,这些都需要成本的。还要雇人,就算不雇人,也要请第三方来维护,所以成本是非常大的。如果跟医院签约,至少就可以拿到这几点好处。从医院的角度,医院可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我刚才说了医院为医生建立了服务平台。谁是为病人服务的?肯定是医生。没有良好的医生,怎么会有良好的服务呢,这是一对辩证关系。包括在座的各位一定要纠正一个观点,医院是为医生提供服务平台的。

我一直坚持这样的看法。医院倒闭了,病人看病也不成问题,有医生在,医生可以去任何医院,或者也可以有自己的平台,医生可以获得更多手术室、设备、护士,医生和病人建立关系之后,可以跟医院叫板,我这个团队有很多病人,你看着办吧,如果你不给我手术室、不提供好的设备和服务,我不会跟你续约,所以医生方面就会有更多的主动权。对医院来说,也可以增加医生的忠诚度,因为它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医生。在多点执业方面,我认为好处比坏处多很多,这是撬动医改的支点,你可以撬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医生自由化了,医生成为社会化了,他就可以提供更可靠的资源给大家。

医生工作室值得力推

在座各位可能认为医生多点执业会不会没有心为病人服务,请放心,医生团队绝对是爱面子的团队,一定会为自己的声誉而努力,不会损害自己的羽毛。越是自由,他的自觉性就会越高。对于医院来说,是否医生流动了医院就不稳定了?错,有流动才会有活力,才可以请走那些不合格的医生,现在有一些公立医院的医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其实他到社区里也许会获得更大的平台。多点执业,可以使你的门诊下沉,可以建立更多的医生合作点。多点执业虽然现在不成气候,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比如说编制正在消失,福利正在社会化,医院正在缩小,这些都在撬动着这个行业的变化。组织文化方面同样也是如此,怎么保证你的医生不流失,你就要给医生待遇。而且会更加具有法律意识,不能做的手术不会硬来,医生的法律意识会越来越强。

怎么寻找突破口呢?其实医生工作室是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它就是有能力、有自己独特治疗方式的医生开的自己的工作室,可以建立在其他医疗机构里,比如我刚才所说的,医疗机构有资质,就可以在第三方平台做手术。同样也可以开展咨询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或者为有钱人,但是我认为更多是面向有需要的人,他们不认识医生,他们要解决问题,甚至对医生、医院产生了不信任,因此医生工作室的诞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加信赖的服务。同时建立独立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不会成为医院的赚钱工具,而是公共服务平台,价格会降低、质量会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就会有更多质量的保证,因为现在医生之所以不能下沉,就是没有平台,尤其是检查检验的辅助平台。

医生流动要解决四个方面问题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我们讨论的出发点,到最后都回到医生能否自由流动这一点上,多点执业政策是值得讨论的,三位的意见是怎样的?

廖新波:医生不流动就是一潭死水,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医生都是流动的,关键是医生愿意不愿意流动。中国医生不是不想流动,而是不能流动?因为他是单位人。其实医生的流动对大家都有好处。到了医院,看了谁的牌大、谁的名字在前面,我就找谁。将来病人是跟着医生走的,医生可以流动了,那么是不是可以为病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呢?

现在很多医院提出病人不走医生走,我觉得这个观念不好,起码不符合经济观点。假如现在在某一个乡下有一个人病了,叫我去,我的成本谁来付呢?如果我在这里守株待兔,凡是有需要的来找我,我服务的病人是不是更多呢?这里又涉及到卫生经济学,所以越说越多。总之,医生流动就是整个社会都活了,大家都受益。

南都:两位创业者有什么感触?

王仕锐:我觉得这个探讨不能说应该不应该,医生自由流动是必然的,从经济学来说越流动效率越高成本越低,不管是谁都会有更好的结果。我们要探讨的是流动起来有一点困难,政府这边是特别支持的,一直是希望资源下沉,一直是希望更多高效、结构化的体系出现。但是为什么现在又迟迟没有,所以这个问题我是抛出来了。

廖新波:这个问题我也注意到,站在院长的角度,我是否要将病人都吸引过来,所以屁股在哪里就决定了思维,但是我们还是要客观一些。对现在医生流动不起来,责任应该不在政府,而是在医院、在院长。现在很多院长就说如果医生流动了,我业务怎么开展,怎么管人,为什么你不想怎么将这些医生吸引过来。我们的思维要从外向内,如何迎合医生呢。

梁亮:医生要流动,我觉得要解决四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第一个流动我认为是信任流动,原来大家信任医院,因为评价体系是建构在整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之下。如果要让医生流动起来,首先要有信任,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新形态的评价体系,让用户知道哪一个医生值得信、哪一个医生的口碑差,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第二个是用户流,现在所有的医疗入口都在线下、在医院,有没有可能在线上让他们享受基本的服务,比如说安慰、科普或者是解决一些比较松的问题。第三个是数据,电子病历,如果用户的数据不能跟着病人走,全部在医院,这样医生流动起来,也不会知道病人过往的检查结果。第四个就是钱,钱要流动起来,钱不能只给到医院。

廖新波:我以前管医院时,有一位可以说中国最早开展心导管技术的专家,很可惜在某医院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所以他想离开,结果一走,去其他地方就不值钱了。你说可惜不可惜?在中国医生的名就是在医院的牌子之下,很可惜。如果到今天,我相信这个医生一定是红遍中国。

南都:医信、医联或者是其他新的移动互联平台,能不能将这一块补起来呢?

王仕锐:这恰好是医联在做的事情。我们必须要给医生建立临床评价体系,你做了多少台手术、难度系数是多少,你擅长的手术是什么等等,需要一个评价。我觉得这些都是互联网最好的切入点,只有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条件下,同行汇聚起来,你的朋友圈、同行在互联网上可以充分地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的个人品牌才最有价值。你是呼吸科的,钟南山院士给你点赞,你爽不爽?而且你所有的粉丝,可能将来就是你的合伙人,自由人的联合可能更加高效,你所有的粉丝其实是你未来的战友,因为在垂直的医生平台里都是医生,他们关注你,他们其实不只是因为你长得好看,他们还觉得你手艺很好,未来愿意跟你合作。通过互联网,可以重新塑造医生真正的临床评价体系,这是我很有信心的。

另外就是飞机、大炮有没有配备好。移动医疗本质上是分享经济。医生有手艺,医院有空的设备和临床,还有病人,我能不能过来。未来通过分享经济以及互联网平台化,我觉得这恰恰是互联网有可能要颠覆一些事情的地方。

梁亮:我觉得他说得太对了,大医院开放设备,就要靠政府了。

廖新波:中央文件现在也在鼓励了,发展县级医院和公立医院改革中也提出让县级医院以上的设备能够整合,向社会开放。刚才我也提出了第三方平台检验,能否颠覆过去的诊断方式,我认为诊断方式一定可以颠覆。我是病理出身的,很多都可以规范化、流水线化,能否变成扫描一样的,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现在还需要医生的层层把关。当然,不是所有病例都可以这样,所以有的可以颠覆,有的可能是不能的。

南都评论记者王秀宁/整理 南都记者 邹卫/摄影

标签: 移动 医生 不流动 医疗 难以 真正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