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乔布斯》传奇待续:只是“事迹”的陈列

互联网 2013-09-30 09:09:42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乔布斯的去世令众人怀疑创新的时代已经让位于增量变化的时代。恰逢此时,我们更需要传奇来激励人生。

乔布斯的去世令众人怀疑创新的时代已经让位于增量变化的时代。恰逢此时,我们更需要传奇来激励人生。

文/徐佳

[ 两个小时的电影更像是乔布斯的“事迹陈列,展示了他每一个正确的决定,以及对决定的执着信念。至于他为什么有如此超乎寻常的“魔力”,电影根本无能为力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大概是传记电影从来都吃力不讨好的主要原因。9月27日起在内地上映的电影《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并不隐讳地将描述对象放在了最显眼的片名中,释放出无限的期待。

乔布斯——苹果(482.75,-3.47,-0.71%)和皮克斯的缔造者,时代的巨人(9.1,0.10,1.11%)、美国梦的象征。2011年的早逝,让他身上的神秘主义、英雄主义和完美主义又增添了一圈牢不可破的光环。对于任何一位导演而言,他是最好的素材,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一开始,导演约书亚·迈克尔·斯坦恩就知道,“改变公众对乔布斯的观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采用了一种异常谨慎的态度去整合乔布斯以往的素材。两个小时的电影从乔布斯大学退学开始讲起,到2001年研发出iPod结束。内容主要分成三段,一是乔布斯和朋友沃兹尼亚克在车库的创业期;二是乔布斯遭遇了众叛亲离,一度卖掉手头上所拥有的股份另立门户;三是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即将破产之时重新掌权,力挽狂澜。

这些皆为大众熟知的桥段,大多取材自沃尔特·艾萨克森所著《乔布斯传》的前100页。当然,编剧也试图加入了一些有血有肉的生活细节,淡化他的神话色彩,展示更具“人”味的一面,比如他如何忽悠沃兹尼亚克、此后如何对朋友翻脸不认人,又如何抛弃怀孕女友等,即便如此,仍未能超越以往公开报道对乔布斯的勾勒。

斯坦恩对素材的取舍也招致了“果粉”的不满。整部《乔布斯》到发布iPod止,既没有出现iPhone,更没有iPad,这在以苹果产品为叙事主线的乔布斯编年史中,简直是不容接受的。斯坦恩的解释是,他个人并不是很看重影片中的那些对苹果公司的描绘。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乔布斯刚刚开发出苹果2代计算机的年代。那时,他意气风发,最本色、最原始,也最接近真实的内心。

从此不难看出《乔布斯》的野心——影片并不仅仅满足于做纪录片式的梳理,而是努力还原一个未被苹果固化形象的、神坛之下的乔布斯。乔布斯的扮演者艾什顿·库彻曾如此描述他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乔布斯是个家庭的弃儿,又遭商业伙伴的背叛。他渴望爱,但又对他人极度不信任,于是决定要改变获取爱的方式。他设计出深受普罗大众欢迎的产品,用主动而非被动讨好的方式去赢取爱。

电影的前半段突出的正是这种深切的不安全感。20分钟对大学生活回顾的篇幅中,乔布斯对禅修的痴迷、对既定事物的不屑、对极致艺术的追求像幻灯片般一帧一帧地被展示出来,试图为他骨子里的专制主义和完美主义做阐释。但这20分钟又过于沉迷于光线和影像的营造,缺乏足够的细节支撑。比如,乔布斯和朋友躺在里德学院草坪上仰望天空时,突然泪流满面,如顿悟般惊喜万分,实在缺乏足够的逻辑交代。此外,乔布斯在印度游历四方的片段也只是为了叙事而叙事,并没有达到起承转合的效果。模模糊糊的20分钟后,《乔布斯》又进入主流范本的话语体系中,重归神坛。

沃尔特·艾萨克森曾评价:“乔布斯狂热追求完美,以致为人非常苛刻。他的管理也主要依靠自身的领袖魅力和肆意的激情。”这多少印证了比尔·盖茨的看法。早年的比尔·盖茨甚至有些看不起乔布斯,认为他不会编程,对技术知之甚少,做事完全靠直觉,但佩服他有蛊惑人心的魔力。

而正是这种魔力,让即便是通读过656页《乔布斯传》的“果粉”也难以达到理解的彼岸。在《乔布斯》开拍前,斯坦恩曾夸下海口,称“这部电影的目的,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审视一下乔布斯,并对乔布斯是如何成为乔布斯做出解释”。但两个小时的电影更像是乔布斯的“事迹”陈列,展示了他每一个正确的决定,以及对决定的执着信念。至于他为什么有如此超乎寻常的“魔力”,电影根本无能为力。

演员的选择倒是不费吹灰之力。好莱坞男演员艾什顿·库彻以极其相近的外形及类似的创业经历获得了这个角色。他惟妙惟肖地模仿乔布斯特有的小动作,比如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咬手指;与英特尔公司的迈克谈判时,他很少会直视对方,而只是双手互相拨弄;在面对重大抉择时,也只是不断地摸下巴。

特别是影片的开场,艾什顿·库彻穿着乔布斯标志性的黑色、禅味十足的高领衬衫,驼着背一颠一颠走向苹果内部员工大会的讲台时,猛地一转身,真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连苹果骨灰级元老沃兹尼亚克都对他的“神似度”竖起了拇指。不过,当电影倒叙到乔布斯长发飘扬、西装革履的青年时代后,离开了黑衬衫的艾什顿·库彻立马生出一种油头粉面的距离感,从此跌入凡尘。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的目标人群设定出现了一点点偏差,既非专门针对少数派“果粉”,又为“对乔布斯略感兴趣”的主流观众设置了一定的障碍,而是希望网络这两股人群。影片过多沉溺在苹果公司CEO的更替和内部商业程序上,而没有突出表现乔布斯的个人魅力与性格。对一些特定角色的介绍,电影也是一笔带过,比如导演花了近5分钟的时间交代重返苹果的乔布斯与乔纳森·伊夫一见如故的过程。乔纳森·伊夫曾参与设计了iPod、iMac、iPhone、iPad等众多苹果产品,“果粉”对他的故事如数家珍。但电影本身并没有展示iPod发布之后的故事,连iPod设计本身也是一笔带过,如此浓墨重彩介绍一个与主线故事不相关的人物实在有些浪费时间。对于资深乔布斯迷来说,影片在叙事时段之内,没有能够顾及皮克斯这条支线,也多少有些遗憾。因为乔布斯曾经提及,他一生最为得意的两件事,一是创建了苹果电脑,再者就是创建了皮克斯。

电影《双虎屠龙》有句名言:“当传奇成为现实,就传颂传奇吧”。大卫·芬奇拍摄传记类电影就很有心得,在那部以Facebook(51.24,0.85,1.69%)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原型的《社交网络》中,大卫·芬奇就撇弃了观众原本设想的最大主角Facebook,而是选取一些披露的事实,然后自由地发表自己的阐述。而当大家都开始辩论电影时,真实性反倒是次要的。

也许是乔布斯的光环太过耀眼,他和苹果的勾连也太过紧密。于是,导演斯坦恩似乎有些瞻前顾后、摇摆不定,本试图卸下乔布斯的光环,却慑于乔布斯的光环,把摄影机又重新架在了神坛之上。

其实,根本没有必要回避乔布斯的传奇。相反,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几个场面都发生在乔布斯激情展示其个人魅力的时刻。斯坦恩应该知道,乔布斯的传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们对他身后世界的疑虑。他的去世令众人怀疑创新的时代已经让位于增量变化的时代。恰逢此时,我们更需要传奇来激励人生!

标签: 《乔布斯》

标签: 乔布斯 传奇 待续 只是 事迹 陈列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