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搜索(www.adminso.com):当青春早衰 12月5日,张一白导演的电影《匆匆那年》上映,不出意料地受到欢迎。从2011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华语电影开启了一股青春怀旧热潮,而赵薇的《致青春》和郭帆的《同桌的你》票房大卖,更让不少投资方看到这一类型片庞大的市场需求
12月5日,张一白导演的电影《匆匆那年》上映,不出意料地受到欢迎。从2011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开始,华语电影开启了一股青春怀旧热潮,而赵薇的《致青春》和郭帆的《同桌的你》票房大卖,更让不少投资方看到这一类型片庞大的市场需求。《匆匆那年》赶上好时候,而其背后还有《左耳》《时间都去哪了》《我们的十年》《何以笙箫默》等同类型影片正准备“前仆后继”。这张青春怀旧牌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
一方面,80后、90后已经成为电影市场最主要的消费群体。日前,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主持推出了《2014中国电影艺术报告》《2014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其中一份抽样报告指出,目前国内影院观众的总体情况为:女性观众占六成,25岁至39岁的观众占53.6%,18岁至24岁的观众占33.1%。另一方面,“怀旧”是80后、90后消费的“刚需”。这或许会令有些人不解――80后、90后正处于青春年代,怎么都开始怀念青春了?
对于这个问题,更加时髦的提法是:当他们怀念青春时,究竟在怀念些什么?从《致青春》《同桌的你》到《匆匆那年》,首先引人共鸣的,是消逝的时光本身。《致青春》里的《红日》《新白娘子传奇》;《同桌的你》中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9・11事件”、“非典”;《匆匆那年》里则有动力火车的《当》,《灌篮高手》,北京“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闯入“世界杯”。这些元素,或是国际国内大事,或是重要的时间节点,或是当时的流行文化。它们都曾密切地影响甚至参与到一代人的成长岁月中,构成了他们记忆的关键组件,自然蕴藏了相当丰富的情感能量。
只是,这些并不是电影所宣扬的“青春怀旧”的核心,所有的元素都是背景,只为烘托爱情。青涩与勇敢,是电影所着力凸显的爱情的两个核心特征。青涩,在于第一次恋爱,在于不谙世事,以及小心翼翼地试探和懵懵懂懂的“在一起”,在于不知天高地厚的誓言。校园里郁郁葱葱的高树,高树缝隙里的天空,成了这青涩爱情的“标配”。他们也因青涩而勇敢,没有利益的考量,不担心前路的风雨,也不惧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捕捉,一旦喜欢,就一心一意、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致青春》里,郑微虽是女孩子,但喜欢就倒追;《同桌的你》中的林一喜欢周小栀,二话不说就为她挥拳头,为她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匆匆那年》里,陈寻也为方茴挥过拳头,为了能和她上同一所大学,高考放弃了一道13分的大题……这爱情包含了青春最美好的一切。因此,与其说青春怀旧电影怀念的是青春,毋宁说是怀念青春里最美好的这一面。
那么,为何怀念?因为已经失去。对许多80后、90后而言,他们的青春是早衰的。虽然他们仍处于青春年代,但青春所代表的那美好一面――青涩、单纯以及不顾一切的勇敢,已经失去。《同桌的你》《匆匆那年》是以男主人公的视点展开,曾几何时,他们是自己怀旧岁月里勇敢的男主角,而今却已物是人非。
对于转变及青春早衰的缘由,《致青春》里的陈孝正有个相当精准的解释。他抛弃郑微,选择赴美留学。面对郑微痛苦的质问和心碎的挽留,他坚定地拒绝了对方。他说:“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大楼,所以我错不起,哪怕一厘米误差也不行……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首先要爱自己。”
“精准”“不容许有误差”“爱自己”,这些关键词让我们想起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自我当做一件资产投资,使其增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一个人“精致”没有错,“利己”也无可指摘,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令人反感的是,他们将个人利益摆在了所有选项面前:爱情、友情、责任与诺言。
《同桌的你》中的林一也这样选择了,与陈孝正没什么两样。周小栀意外怀孕,他不敢承担,离开周小栀远赴美国,在美国过上了想象中那种“高大上”的生活。《匆匆那年》里,陈寻的选择看似没有现实因素的干扰,可在与方茴的感情生变时,他是不负责任的。他成为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后,却也不曾主动去寻找方茴或挽留些什么。他说:“成熟之后懂得避免伤害,却找不到当年的勇气。”
“现实”打败了曾经勇敢的少年们,他们的青春过早走向衰老,只能怀旧。而影院里的80后、90后观众,也正跟着男主人公的视线一起怀旧。他们是同一版本的陈孝正、林一或陈寻。电影里的青春有多美好,反衬的现实就有多残酷。当80后、90后从校园步入社会,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的生存压力,包括高不可攀的房价,社会阶层固化,上升渠道壅塞,制度预期的破坏和不确定感弥漫等。为了在残酷的竞争中获胜,他们放下可能拖累自己的一切――青涩、鲁莽、锋芒,以及心爱的人。于是,很多人终于不知不觉或自觉主动地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他们明明年纪轻轻,却那样老道圆滑,已不复当年的朝气和勇气。
电影里,陈孝正、林一和陈寻“成功”了,可他们却都不幸福。青春怀旧电影的“三观”与主流媒体一样正确:青春不该“暮气沉沉”,不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否则不会幸福。可是,在生存压力没有得到纾解,社会“结构性危机”无从破解的前提下,这样的吁求不见得有太大的成效。于是,就有了这样尴尬的一幕:一群人在电影院里为早衰的青春流下感伤的泪水,可走出电影院,他们将再次戴上精致的面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