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见专栏,作者 | 于斌临期食品正悄然而至。晓怡会在超市购买打折牛奶,也经常在网上的品牌旗舰店下单购买临期促销的品牌奶,她觉得购买临期食品的体验还行,时不时还能给人一种惊喜感
文 | 于见专栏,作者 | 于斌
临期食品正悄然而至。晓怡会在超市购买打折牛奶,也经常在网上的品牌旗舰店下单购买临期促销的品牌奶,她觉得购买临期食品的体验还行,时不时还能给人一种惊喜感。
后来偶然中加了一个卖打折牛奶的社群,群里的人不少,气氛也挺好,群里面经常发打折牛奶消息,这些牛奶一般都还有两个月的保质期,价格最高是五折,有时候像原价80多元的知名品牌低脂牛奶,最低只要10多元,因为还在保质期,所以晓平会一次买上几箱,差不多够一家三口一个月的量。
晓怡还会去线下商店淘一些临期食品,她觉得这类食品的优点是价格便宜,但是离过期也快了,所以购买时要量力而行,并且尽快在保质期内食用完。
临期食品是指虽然快到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范围内的食品,这类食品仍然在安全食品的范畴以内。
临期不打紧,低价入人心,这类食品正悄然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之中,平常我们最常见的临期食品,就是超市的“买一送N”、“限时抢购”、“捆绑促销”、“第二件半价”。
还有的大型超市会在晚上8-9点左右,对当天制作的熟食制品进行打折促销,每到这个时候,超市往往是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禁止出售过期食品,所以在零售行业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很多大小商家会把保质期时间只剩下三分之一的食品退回给供应商,如果退得多了,又无处销售,这些食品只能等到期后销毁,既会造成巨大的食品浪费,也加重了供应商和厂家的成本。
因此《反食品浪费法》就提出,食品经营者应当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陈列出售。
出售临期食品是对资源的有效再利用,不仅减少了企业的损失,还能满足细分的市场需求,额外收获新的消费群体,从而赢得新的成长空间。
2020年我国零食行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那怕是积压了1%,那么临期食品潜在的市场规模也达300亿,市场潜力巨大,而且这个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之中,没有业务涵盖全国的头部企业,还是一片尚待深耕的蓝海和风口。
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0年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三大渠道是大型商超、电商平台和社区生鲜连锁店。
现在做临期食品的企业或商家很多,全国各地都有不少临期食品超市或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像专门做临期食品线下生意的好特卖(HotMax),已经拥有超过170家门店,其门店数量还在持续地高速扩张中,另外还有甩甩卖、好食期等,都有一定的实力与客户群体。
线上做临期食品的方式则更为灵活,如垂直类App、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直播带货等等,据阿里数据统计,每年淘宝上,都有200多万人在挑选临期食品。
购买临期食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让更多的年轻人实现了零食自由。
惊喜与快乐不打折
早在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就明确要求,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要与其它食品分开售卖,商家对临期食品还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的提醒。
北京市工商局出台的《临近保质期限食品销售专区制度》,进一步细化了临期食品的时间标准,根据食品保质期的长短,食品的临界期为其保质期期满之日前1天至45天不等。
监管部门也向社会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像饼干、罐头、糖果等本身保质期较长的,临界期是到期前的45天,像面包、酸奶、未灭菌熟食等保质期较短的,临界期不超过5天。
不少人对临期食品也持积极接纳的态度,“每日经济新闻”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走在繁华的都市,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我们崇尚个性、追逐精致品味的生活,另一方面是生活成本的高企与捉襟见肘的收入,而临期食品则让我们体味到省钱的快乐,那种“薅到羊毛”的惊喜,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以前临期食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中老年人,现在则逐渐变成以中青年为主,根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临期食品的消费群体中,年龄在25岁至35岁的占了近一半,超过四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
以前买打折商品,会给人一种寒酸抠门不体面的感觉,现在很多人都会把正大光明地捡漏作为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褒义词。
这说明人们的消费观念更趋于理性,越来越追求实际,不少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更认可精打细算的生活方式,喜欢价格打折而美味不打折的消费体验。
馨悦是成都一所大学的大二学生,她每周都会去学校附近的超市选购临期食品,她以前以为临期食品就是过期食品,了解以后才发现原来这些食品距离保质期限还有几个月,和那些正常售卖的相比,口感没什么差别,价格却低了不少,大饱口福之外每个月还能省下不少零花钱。
物美价廉是临期食品最大的特色和卖点,临期食品的价格往往在正常零售价的五折以下,不到3块钱的知名矿泉水,不到10元的瓶装知名咖啡,3元一包的日本知名薯片,5元10个知名棒棒糖,10元4桶的知名方便面。
临期食品的种类繁多,零食、饮料、调料、火锅底料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吸引了很多顾客,不少人都是成箱成件地批量购买。
临期食品从大限将至到焕发活力,这个行业正迎面而来,开始从无序发展走向品牌化运营阶段,也引起了资本的关注,嗅到了商机的资本,开始纷纷入局,如爱折扣完成了天使轮融资,繁荣集市已经获得了Pre-A轮融资,好特卖的母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完成了4轮融资,小象生活已完成天使轮融资。
目前线下临期食品行业已经形成了嗨特购、繁荣集市、好特卖等较有实力的企业,在信息化经营、供应链管控、经营管理力等方面,明显强于一般企业,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效益与品牌影响力,这类规模较大的企业通常能以较低的价格批量买到品类繁多临期食品,扣除各种成本,平均利润率一般可以在30%以上。
如果是个人自营小店,进货是个大问题,因为临期食品的货源不稳定且比较分散,集中采购会比零散购买更有优势,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依靠头部企业做加盟店,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进货来源与货源稳定性。
食品安全的红线要筑牢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从减少食品浪费的方面来说,临期食品其实是一种灵活的、值得肯定的消费方式。
但伴随着行业的迅速发展,在销售中也出现了商家良莠不齐,商品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临期食品行业能做到准入规范、监管得当、有序发展,那么对于顾客和商家而言,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双赢的契机,所以这个行业有很多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去进一步规范,临期食品的安全更应该常管不懈。
很多人既怕便宜没好货,也比较担心临期食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如临期食品的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质量与安全性指标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供应商有没有生产许可证、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等相关证明,商家有没有擅自篡改食品的生产日期,过期食品是不是及时被召回并销毁。
赵女士是临期食品折扣店的忠实消费者,她有空时经常会去逛一逛,扫扫货,她总结的经验是,在这里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看清楚,因为这里混杂了一些小品牌或山寨货,一不小心就李逵变李鬼,本来想“薅羊毛”,结果却踩到雷。
而且她认为很多小品牌的质量令人堪忧,山寨货更是不靠谱,即使是大品牌,也要理性“捡漏”,注意看有没有存在影响健康的瑕疵,比如包装是不是密封完好,距离过期还有多长时间,是否有变质的现象,买的话最好是去大一点的或连锁经营的临期食品超市,正规渠道的质量要让人放心不少。
还有的商家会浑水摸鱼,把临期食品与正常销售的非临期食品摆在一起卖,消费者如果不仔细看保质期,买回家用不了多久就成为过期食品。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委托了食品安全权威专家,制作了科普短视频《临期食品,可以买吗?》,从选购、食用、储藏等角度,向消费者介绍临期食品的相关特点和安全注意常识,并且还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保质期是生产厂家在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下,对食品保存时间所给出的一个参考值,现实中我们家里或商店的保存条件多数只能是接近于这个标准。
所以消费者在购买时,除了要看商品包装上的保质期以外,还要注意商品的包装情况和储存环境,防止因为包装破损或不合格的存放条件,导致临期食品加速变质,还未到临期时就已经不能食用了。
价格可以打折,但监管绝不能打折,由于临期食品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网上销售的临期食品,市场部门应当用更详细的标准、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来确保大家“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有临期,权益无期限,对临期食品行业以后应该健全准入机制和溯源管理,建立违法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把不合格的经营者挡在市场以外,如北京市的监管部门上线了“我要开临期食品店”的办事指南,对开店所需的申请材料与办理流程进行了详细说明,从受理申请材料到发放证照,承诺9个工作日办结。
从诞生到规范,任何行业都存在着一个较长期的规范过程,临期食品行业正逐步建立符合要求的行业标准,其经营链条也在逐渐向规范、安全、专业、品牌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相信不久以后,会出现全国性的知名品牌,能让更多的人用更少的钱去体会到更多“舌尖上的幸福”。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