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趣科技

数字化让古老石窟“活起来”

趣科技 2020-06-05 11:01:05 转载来源: 经济参考报

等比例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12窟已在浙江组装完毕,将于近日亮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其“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等比例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12窟已在浙江组装完毕,将于近日亮相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启其“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现存主要洞窟45座,造像59000余尊,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的第12窟以立体雕刻形式,记载了古代音乐人盛大的演出场面,被誉为“音乐窟”。

这座复制的洞窟由1300余个打印模块组成,完成组装后宽约12米,纵深约14米,高约9米。0.03毫米的数字采集精确度再现了完整的石窟形制、精美逼真的造像。

“第12窟复制窟用轻型材料制成、可以像积木一样组装拆卸,将来能‘行走’在世界上,让更多人触摸中华文化。”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说,第12窟3D打印复制项目包含数据采集、数据处理、3D模块打印、色彩还原等,历时3年完工。

云冈石窟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03年。目前,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成立了“数字云冈联合实验室”,已取得可喜成果。

2017年底,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3D打印复制项目落户青岛,高10米的坐佛“走”出石窟;2018年11月,第18窟的一部分完成复制,15.5米高的立佛“走”进北京。与前者相比,第18窟复制窟可拆装,便于展示。

数字技术除助力云冈石窟“动起来”外,还为石窟建起了三维数字档案和数字化监测体系等,使其“活”得更好、更久。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数字化平台融保护、研究、管理、展示为一体,使人们不仅对石窟目前的状况了如指掌,还可及时把握文物若干年后的形态变化,一旦文物受损,还有可能进行精度极高的修复。

近年来,国家号召加强科技支撑,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始重视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刁常宇说,文物保护单位对数字化技术的关注度和接受度明显提高。2019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采集的文物数据总量超过50TB,至少是2010年数据总量的10倍。“各级政府在文物数字化上的投入在增加,甚至民间力量也在积极做这个事,大家都想通过数字化记录下文物当前的模样。”他说。

除云冈石窟外,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等都在开展相关的数字化工作。

在加强文物数字化工作的同时,云冈石窟研究院从未放松对石窟病害的研究和治理。云冈石窟研究院副院长卢继文介绍说,石窟主要面临危岩体、水患、风化三大病害。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对云冈石窟进行了几次大的环境改造和道路改建,根本上解决了石窟周边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研究院还通过岩体抢险性加固保护工程、保护性窟檐建设工程、壁画及泥塑彩绘抢救性保护修复工程等,使千年石窟焕发出独具风采的华光。

当云冈石窟第12窟的复制窟即将在浙江对外展示时,20余名文保人员正在第12窟内对它的裂隙、空鼓、起翘等病害进行治理。

卢继文说,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云冈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基本解决,水害得到有效遏制,洞窟保存环境和状态极大改善。“在数字化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的工作重点已由抢救性保护,转向预防性、研究性保护。”他说。

标签: 数字化 古老 石窟 活起来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