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趣科技

中国科学家发现星团中寄生的星族 打破传统理论

趣科技 2016-01-29 11:06:1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近日,由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领导的一个联合团队,在研究星团中恒星星族形成模式的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该成果的领衔作者李程远在完成此项工作时,是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近日,由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领导的一个联合团队,在研究星团中恒星星族形成模式的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该研究成果于1月28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上。该成果的领衔作者李程远在完成此项工作时,是国家天文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这项工作是继2014年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星团中复杂恒星星族的研究之后,我台在天体物理焦点问题研究上取得的又一大重突破,这使得我台的星团研究团队再一次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打破传统理论,中国科学家发现星团中寄生的星族

几乎所有的恒星(包括我们的太阳)最初都是在星团中形成的,星团中恒星如何形成一直是现代天体物理的焦点问题之一。星团由成团的大量气体通过自引力坍塌按一定的质量函数形成第一批恒星,但由于最初形成的大质量恒星吹出的强烈星风和超新星爆炸会迅速将剩余的气体吹走,天文学家普遍认为星团只能在其诞生的最初几千万年之内形成恒星。

然而,近年的高分辨率观测发现了银河系的球状星团普遍包含两个或更多恒星星族,这使得天文学家们对星团中恒星形成的理论产生了怀疑。遗憾的是,由于银河系中的球状星团全部都十分年老,漫长的演化过程使得这些多重星族早已失去了其形成初期的动力学特征。尽管天文学家观测到了多星族现象,但对于球状星团该如何产生第二族及以后的恒星、它们如何演化等问题,一直缺乏观测证据和理论上的诠释。

李程远与其导师邓李才以及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所的Richard de Grijs教授意识到,在更为年轻的大质量星团中搜寻证据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他们共同设计了一项计划,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开展了历时一年的仔细研究。“去年冬天,当我分析系外星团NGC1783的数据时,我发现了两支年龄几乎单一的恒星星族。”李程远介绍说:“属于同一个分支的恒星,他们的年龄几乎完全相同,就像是在过去的一瞬间突然形成的。我立刻意识到,我们大概发现中年星团中的第二代恒星了。”

通过动力学分析,李程远发现这些新的恒星实际上是星团从外部吸收形成的,而一直以来,天文学家们都认为星团是通过自身第一代恒星爆炸之后残留的气体来形成第二代恒星的。该团队最终推断:星团中年轻的恒星星族很可能是外来物质的产物。

“这些恒星像是寄生在星团中的新成员”,邓李才解释说:“现在主流的解释是星团中的新恒星源自内部物质循环,但似乎并不自洽。”,Richard回忆道:“我们提出了很多传统框架下的模型,但最终都被一一排除了。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新的认知在达成前总会走很多弯路。”

对于这一发现,《自然》杂志的审稿专家们评价说:“2015年夏天夏威夷的国际天文联合会上,人们还在为球状星团的多星族问题争执不休,这一结果来得真是恰到好处!…这一工作为星团研究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

打破传统理论,中国科学家发现星团中寄生的星族

▲团队人员,从左至右Richard de Grijs(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新宇,胡义,李程远(北大-国台联合培养博士),邓李才

此项突破性研究成果由国家天文台与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主导完成。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对此表示高度赞扬:“该合作团队长期专注于星团物理研究,不仅利用归档数据连续取得了高显示度成果,还在设备发展和实测研究中也卓有建树,这是印证国家天文台‘一三五’战略发展规划实施成功的重要案例”。团队成员包括为本项工作做出贡献的新宇和胡义副研究员。此文合作者还有美国西北大学的天文学家。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标签: 中国 科学家 发现 星团 中寄 生的 星族 打破 传统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