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开店的张先生搬迁新居后,父亲按陕南习俗给了10000元“压柜钱”。近日张先生从柜子取这一万元时,发现钱没了
在西安开店的张先生搬迁新居后,父亲按陕南习俗给了10000元“压柜钱”。近日张先生从柜子取这一万元时,发现钱没了。追问之下,13岁的儿子华华(化名)承认是他玩游戏拿去买了Q币和手机。
“一万元啊,大多数拿去买了Q币!”
1月17日上午,华商报记者按约定来到大兴西路邓家村小学门口时,却只见到了张先生的妻子李女士。原来,儿子趁她不注意跑了,夫妻俩找了半天也没找到。
李女士说,他们是陕南的,现在带着孩子在西安生活,夫妻俩在邓家村开了一家烟酒店,儿子在大兴新区一所中学读初二。刚买了套新房。孩子爷爷按老家习俗,给了他们一万元作为“压柜钱”,让轻易不要动。最近在柜子拿钱时发现钱不见了。她追问后才知道,钱被13岁的儿子拿去买了Q币。
“一万元钱啊,大多都拿去买了Q币!”李女士说,Q币都是在村子里一家能交电话费的小门店里买的,“小孩子不知道什么叫胡乱花钱,店里的人都是成年人,孩子用那么多钱买Q币,他们也就卖?”
李女士带着华商报记者来到这家店,店距离连着大兴西路的邓家村街道口不远,门上挂着塑料门帘,门头正中写着“全国缴费”四个大字,小字有“Q币、魔力卡、饮料、手机卡、游戏卡售卖”等。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女子在忙着做菜,时不时有人进来充话费。
李女士说明情况后,并用手机给女子看了儿子的照片,这名女子表示,“是在我家买的。”
“这样的情况你们不问问吗?”
“平常我都问一下是谁给的,一般都说是家长给的。”
“那你觉得哪个家长会同意给孩子几千块钱买Q币吗?”
“那我不知道……”这名店员表示,常见的都是买几元到几十元的。不过“想买多少钱就买多少钱,并没有币额限制。”
记者表明身份后,表示想了解卖Q币的情况,这名女子态度立即变得生硬,称自己并非老板,“叫记者来想干啥?”
张先生给华商报记者发来的查询交易截图显示,仅2015年12月26日就充值3次,分别为:500元、1500元、1000元。从时间判断,应该是一次交了3000元。
经详细查询,该账户2015年12月6日开户,截至今年1月10日共有58条记录,充值累计5410元。华华的妈妈说,孩子拿走1万元左右,除了花400多元买小米手机,其他的钱花到哪里了不清楚。
“钱是从柜子里拿的,买Q币没给爸妈说”
17日中午,李女士打来电话说,儿子找回来了,是跑到同学家玩去了。华商报记者通过微信视频和华华对话,出现在屏幕上的男孩戴着近视眼镜。
据华华讲:“钱是从柜子里拿的,买Q币没给爸妈说。”他是在邓家村一个充话费的代售点,从店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的手上买的Q币,每次充值3000元。另外还买了一个手机,花了400多元。
华华说,他从初一就开始玩游戏了,手机游戏、电脑游戏都玩,花钱玩是从去年12月开始的。他说其余的钱他买了十几张游戏充值卡,还没有充到账户上。他总共拿了9000元,不是妈妈说的1万元。此外,买卡充值还要给付手续费。但李女士说,把儿子那些卡拿过来算了一下总共才320元,还是和总数对不上,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各方说法
“过来人”:孩子游戏上瘾一定要盯住人、管好钱
曾为孩子沉迷电脑游戏而痛苦不已的彭女士说:“孩子玩游戏一旦上瘾很难抵制,在随着年龄增长对游戏失去兴趣之前,不管是哪种方法都很难一下子奏效。”她觉得,最重要的是盯住人、管好钱,当妈的管好嘴,不要太唠叨,等孩子年龄到了自然会摆脱的。
专家:让孩子戒网瘾不宜一下断绝,防止更强烈反弹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逍就孩子“戒瘾”问题提出五点建议:1。宜疏不宜堵,已经有了瘾,不要一下断绝,否则会导致更强烈的反弹。2。要找到成瘾动机,弄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沉溺网络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尽量让孩子感受到自尊、自信;3。逐步缩短孩子玩网络游戏的时间;4。和孩子多接近,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5。多带孩子出去接触社会,比如运动、聚会等。
律师:13岁孩子数千元买Q币,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陕西律师协会行政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韩朝泽表示,13岁的孩子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花数千元购买Q币的行为,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因而这个行为属于效力待定或无效,也就是说,这样的交易只有经过监护人追认同意了才有效,不同意的话则无效,理应返还。如果已经无法挽回,店方应承担主要责任,家长应该承担次要责任。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