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前几年只在“双11”当天的疯狂不同,今年的疯狂要早了许多。所有线上线下商店,都打出“双11”的宣传语,报纸被天猫广告持续占据头版,湖南卫视要上演购物晚会,朋友圈里必买清单刷屏,连只光顾菜市场和超市的父母,都知晓了这个比春节还让人兴奋的节日
和前几年只在“双11”当天的疯狂不同,今年的疯狂要早了许多。所有线上线下商店,都打出“双11”的宣传语,报纸被天猫广告持续占据头版,湖南卫视要上演购物晚会,朋友圈里必买清单刷屏,连只光顾菜市场和超市的父母,都知晓了这个比春节还让人兴奋的节日。
我早就严阵以待,抢红包、看攻略,参加预热活动,看购物平台掐架,还没到“双11”,就花去四位数。生活被各种折扣信息填满,我反复掂量:“我们家需要油吗?还有面巾纸么?要不要给父母换一部新手机?这包饼干比超市便宜,满188还减100。”在购物欲不停煽动的火苗照耀下,我早就没了工作的心情,如若不是母亲出手阻拦,恐怕我的家已成一个小型仓库。
“便宜买穷人”,是母亲在我每次冲动购物时,必定要教育我的话。我曾不以为然,沉浸在赚取实惠的快感里。如今面临30岁的关口,才知并非危言耸听,除了满屋子的东西,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没有固定积蓄,没能扩大居住面积,仍然挤地铁上班,屋里由于堆满东西,变得一团糟。更可怕的是,我纵情于购物,将生活演化为:期待打折、疯狂购物、收货失落、为信用卡发愁的轨迹,连心情也受到影响。
我开始反思,“双11”掀起的打折狂潮是否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疯狂打折的商品多不是生活必需品。当我们面对琳琅满目的打折服饰挑花眼时,我们并非赤身裸体,脑子想的是,这件衣服会派上用场的。我们看着模特图,幻想穿在自己身上的感觉,或出席某个场合引人瞩目。这件衣服有可能会派上用场,但大多情境,它并未让我们完全满意,尺码不合、效果不好、质量一般、可以退回,我们有多个理由抛弃它。
尽管现在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柴米油盐,也开始打折,但它一定不是无休止的、疯狂的打折,它只是商家招揽生意的一种手段。便宜十几块钱的食用油,20卷的卫生纸套装,24盒一箱的牛奶,在低于超市价格时,也作出限制:限购x件或是满x包邮。除非经营业主,这些生活必需品,是不可能被大量消费的。我们不妨计算,每家每年只能用几桶食用油,省下的钱不过百元,却要腾出堆积这些商品的面积。我家的阳台上就堆满了抢购来的纸巾,这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公寓,其实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物质不知不觉地侵占了人的生存空间。并且这些产品是有保质期的,过分囤积,会导致产品变质,扔掉又是一种浪费。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心性,购物狂多是喜新厌旧之人,很快又有新的购买目标。
为什么疯狂打折有如此吸引力?自然有人类讨价还价的天性作祟。但在通货膨胀背景下,我们的经济环境并非良性发展,物价疯涨,房价居高不下,制造业危机,工资一成不变,身上背负债务,使得我们倾向消费折扣商品。计算返券、饭前团购、凑数包邮,我们的消费越来越不从容,而是陷入了商家精心设计的圈套。凑包邮买了不必要的商品,团购里有一道菜并不符合胃口,称心如意的消费体验越来越少,这就是折扣的代价。而真正必要的商品和服务,例如住房、交通、教育、医疗,不光不在打折的范畴里,反而越来越贵。我们对打折商品价格敏感,对于不打折商品犹豫不决。更可怕的是,疯狂打折激发出了一种虚假的“一掷千金”心理,我们买不起房的郁闷在买打折商品时得到了虚假性满足。尽管省下的钱远不够弥补房价、教育支出上涨的钱,但残酷事实是:我们只买得起这些。
“双11”创造了就业机会,拉高了国民生产总值,但并不如我们想象般美好。我还记得前两年一过11月11号零点就目不转睛盯着屏幕,疯狂点击鼠标的情景。我和几百万人比拼网速,最后败下阵来,多件商品无法购买,折腾到半夜3点才肯睡去。经过漫长的等待,焦急盼来快递以后,发现买的衣服并不合乎尺寸,也没有图片上的耀眼光芒,我赶快申请退款,一个流程下来心力憔悴。至于那些留下来的商品,十几只牙刷和可以用足三年的沐浴乳,早就落了灰,我快记不起它们的存在。网络购物比实体购物更具有冲动性,省掉了纸质货币这道防线,花费掉的金钱只是一个虚拟数字,这个数字藏在黑暗的角落里,我们甚至不愿意去查找,直到收到信用卡月结单时才感到心塞。
疯狂购物的危害不止于此,这并非一种良性的消费模式。它不光使我们拥有了一些并不紧要的商品,还使得消费者内心对于折扣的期待越来越大,以正常售价购买商品被看作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为什么不等到打折再买呢?”。它剥夺了我们真正的购物乐趣,还降低了物美价廉的可能性。商家可以抬高价格,以便在打折时依然获取足够的利润,也可以降低产品的质量,减低生产成本。但对我们来说,是离好的商品越来越远,不光在产品质量上,也反应在设计和安全系数上,商家把更多的精力用来打价格战而非投入研发,这损害了产品的创造力和安全性,要知道每年技术革新的APPLE是很少打折的。同时,我们也被那些质量不佳的东西拉低了品味,因为总能找到更加便宜的替代品,我们忍受低劣的质量和抄袭的设计,还要为获取折扣付出时间和心血,却离美好越来越远。
我们有一个错觉,将物质丰富等同生活美好。但丰富只是相对应于过去的贫瘠,物质匮乏才会想着囤积,对未来缺乏信心,才会放纵消费。我们理应追求更好的生活,住宽敞的房子,穿新潮的服饰,享受异国情调的旅行,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并非靠购买打折商品就能实现。我们还要把勤俭与抢购分开,勤俭是一种良好的品德,在有需要的时候正确的购买。而抢购则是一种近乎于病态的行为,尽管它能给我们带来虚荣心:“我买到了如此划算的商品,我是一个聪明的消费者”,但同时还缠绕另一层含义:“我没有错过这次得到实惠的机会。”“全民开抢”、“全球狂欢”的意义正在于此,“双11”已经演变成一种集体性的仪式性的行为,没有参与到其中的人会明显感觉到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置身事外感让某些意志不坚定的人感到焦虑,当11月12号身边人都以“你买了什么?”作为开场白时,失语者反而会被视为另类,被贴上“不会过日子”的标签。
“双11”不停强调着时间概念,它用一种倒计时的方式提醒你: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限时秒杀”、“冰点价格”、“一年一次”、“快被抢完了”这些字眼都在诱惑着你点击鼠标。当按下确认购买键的前后,我们被一种瞬时迸发的巨大喜悦所笼罩,以为把握住了这一年才有一次的机会。这种貌似理性的行为却是一种情绪化表达,我们在那一刻忽略了这件东西是否需要,是否有空间摆放等客观因素,我们只知道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断绝了遇到更好的可能。滴答滴答的倒计时声充斥耳膜,像引爆的定时炸弹,头脑充血的情况下我们做出了疯狂的决定:买买买。可事实上,那些没有抢购到的东西,从来不会对我们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反而是那些头脑发热抢回来的东西,在日后发现没那么重要时,会激发一种内疚感:“为什么要买它呢?该怎么处理它呢?”
在“双11”战斗的号角吹响时,花点时间再看看自己的购物清单吧:膨化食品、补水面膜、明星同款、心形煎蛋器……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它?再掂一掂信用卡账单,确保下次看见它时不会感到焦虑。如果你还是忍不住想买,不妨去关注一下那些不曾尝试的新奇特产品,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养成记账的习惯,做一个精打细算的消费者,而不是一次次发誓“剁手”。
请允许我分享一个“悲惨”的段子作为结尾:有一个女人屯了足够两年用的卫生巾,但不幸的是她很快发现自己怀孕了。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