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趣科技

借电影,打广告 NASA力挺《火星救援》

趣科技 2015-10-11 10:21:10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长久以来,美国宇航局一直遵循着“跟着水走”的原则,在寻找外星生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为按照经验,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而如今,公布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的新闻,无疑点燃了人们对这颗红色星球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

长久以来,美国宇航局一直遵循着“跟着水走”的原则,在寻找外星生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为按照经验,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而如今,公布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的新闻,无疑点燃了人们对这颗红色星球可能存在生命的希望。对于志在2030年左右让人类登陆火星的美国宇航局而言,也预示着火星探险进入了新的时代……

上月底,美国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在华盛顿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同时还在著名刊物《Nature Geoscience》上宣布了他们的“重大科学发现”――美国卫星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强有力证据。

“我们在火星上的探索一直遵循着‘跟着水走’寻找生命的原则,现在我们有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来证实我们所长期怀疑的,”美国宇航局科学部门主管约翰・格隆菲尔德表示,“这是一项重大发现,因为证实了如今有水在火星表面上流淌。”

据了解,这些在火星上观测到的季节性渗出水所形成的地表条纹,在温暖季节显现并延长,在火星冬季时逐渐消失,科学家称它们为“季节性斜坡纹线”,这种渗出水据信是含有饱和盐类的咸水。

虽然这种咸水无法直接被人类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水都会让人们猜想火星可能存在生命形态,以及人类在火星生存等设想。就在人们脑洞大开探讨这样的问题时,好莱坞科幻电影火星救援》在北美上映,一下子成为票房冠军,并且口碑爆棚。

人类历来钟情于火星。百余年来,从文学、电影到动漫、游戏,火星承载着人类关于外星生命最美好和最恐怖的想象,可是,没有哪部作品像《火星救援》那样恰逢其时,这是巧合,还是别有用意?

恰逢其时

发布会与电影相差四天

美国宇航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火星存在液态水的“重大发现”,与大片《火星救援》10月2日公映只相差4天,一些舆论认为美国宇航局有替电影宣传之嫌。

英国《卫报》就质疑称,美国宇航局所公布的“重大发现”中所采用的图片证据,最近的拍摄时间是在去年夏天。此外,火星上有水的设想也并非新鲜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探测器传回的火星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有河流、湖泊的存在证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甚至还绘制了一幅火星上原始海洋的分布图,并称火星几乎整个北半球都布满了液态水海洋,最深的地方可能超过1.6公里。

因此,当科幻大片《火星救援》即将上映时,美国宇航局“恰逢其时”地召开发布会,难免不让人质疑其动机。更让人怀疑的是,就在美国宇航局宣布“重大发现”之后,《火星援救》的官方微博马上发布了一条视频,片中的男主角马特・达蒙以他饰演的角色马克・沃特尼的身份出镜,在祝贺火星表面发现液态水的同时,还打趣道,“下次我被困在火星上时,我就知道有水了。”

深度合作

电影得到NASA全力支持

《火星援救》讲述的是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被困在火星上的经历――由于一场沙尘暴,他与团队失联,恶劣的天气让团队以为他已经死亡。孤身一人的他只得置身于这颗红色星球上,面临着飞船损毁、补给不足、恶劣环境等重重困难,必须想方设法活下去,撑到探索团队下一次前来。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马特・达蒙等明星的精彩表演,让这部被称为最硬科幻的影片广受好评。

当然,这与电影体现的严谨科学态度不无关系。《火星援救》这部电影改编自畅销小说《火星人》――小说作者安迪・威尔就是一位科技狂人,他的父母分别是微粒子物理学家及工程师,耳濡目染之下,他也热爱物理相对论、轨道力学和火箭。而这本小说就是在他扎实的科技知识下的作品。

鲜为人知的是,《火星救援》这部影片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全力支持――在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希望把这本畅销书拍成电影之后,他们与美国宇航局的合作也变得顺理成章。总共70天的拍摄周期中,拍摄美国宇航局的火星任务细节就花了21天时间。此外,电影还调用了美国宇航局的一些科技设施,力求电影中的宇航员形象和行动符合现实。

电影复刻NASA火星计划

为电影《火星援救》感到欢欣鼓舞的不止有观众,还有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他们认为,由于近年来预算一直在缩减,太空探索活动也在减少,因此公众对探索太空的热情也在消退,这部电影则可以很好地重新激发民众的热情。

换句话说,《火星援救》可以成为宣传美国宇航局火星任务的最佳载体。的确,与最近的科幻电影《地球引力》与《星际穿越》相比,《火星救援》基本上都是基于现实。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科学中心主任埃德・芬恩就表示,这部电影没有激烈的战斗以及外星人等场面,但是,“它的故事背景真的是设定在不远的未来。”在美国宇航局行星科学主任吉姆・格林看来,电影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的太空科学技术。无论登陆火星何时发生,“火星才是人类的目的地。”

美国宇航局一向善于借助热门话题对民众进行科普教育,在《火星援救》这部电影上映前后,美国宇航局就特地介绍了隐藏在电影中的大量太空技术,比如水循环系统、火星造氧装置、火星农场、还有离子推进器、核能飞行器以及火星人类基地等等,简直就是希望将登陆火星的技术,全景式的通过电影展现给民众。

火星基地

在电影《火星援救》中,男主角在火星上建立了临时栖息场所,并利用其掌握的科技维持生命。根据美国宇航局的解释,这个临时栖息场所十分类似于美国宇航局建立的“人类探索研究模拟项目”――位于美国宇航局约翰逊空间中心的两层高的人类探索研究基地,旨在为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模拟太空任务所设。

火星农场

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马克・沃特尼身体出现营养问题,他必须解决食物问题维持生命,之后他试着在基地种植一些马铃薯。事实上,目前宇航员已开始种植太空作物。你可能还记得早些时候,空间站宇航员史上首次食用了太空生长的生菜,这归功于美国宇航局强大的太空蔬菜生产系统“VEGGIE”――只需33天,宇航员就可以收获太空植物。这为未来建造人类火星农场带来了希望。

太阳能板

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沃特尼有大量的太阳能板,远超出了他的需要,他决定使用其中一些太阳能板帮助他在火星表面幸存下来。多年来,美国宇航局在许多太空探测器上使用了太阳能板,比如国际空间站就有四套太阳能板。

核能动力

电影《火星救援》中的火星飞行器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提供动力,它能够将钚-238放射衰变产生的热量转变为电能,同时,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与宇航员休息舱距离较远,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美国宇航局表示,近期美国能源部重启钚-238生产,不久能够每年制造1.5公斤。

火星探险车

电影《火星救援》中的火星车用于完成短途旅行,但经过几次技术改良可使沃特尼旅行至更远的区域。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研制六轮多任务太空探测车,它非常灵活,能够在微引力环境的火星或者小行星表面完成任务。据悉,六轮多任务太空探测车出现轮胎漏气能够快速恢复,它可以悬空受损车轮,保证其它车轮正常运行。

离子推进器

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沃特尼和其它探险者乘坐“赫耳墨斯”号太空船,该太空船使用离子推进器往返于地球和火星之间。目前,离子推进器是真实存在的科技,例如当前在谷神星轨道运行的“黎明号”探测器。同时,美国宇航局正在研制升级版氙气推进器。在美国宇航局位于格伦研究中心的电子推进实验室,该推进器旨在推动美国宇航局未来的深空探测器。

水循环系统

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沃特尼面临着饮用水匮乏的问题,这一挑战同样存在于宇航员的太空生活,他们通过循环尿液、汗水等方式,获取饮用水。对于未来太空任务,美国宇航局试图改善水过滤系统,在携带较少地球水的情况下保证宇航员太空用水。

造氧装置

《火星救援》中宇航员沃特尼使用“氧合器”在火星表面获取氧气,该装置通过火星飞行器燃料机从二氧化碳中抽取氧气。目前,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使用一种氧气制造系统分离水分子成为氢和氧,氧进入空间站供给宇航员呼吸,一些氢则用于生成水。

火星太空服

电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员沃特尼花费大量时间穿着一身橙色的火星太空服修复基地,并且完成火星远程旅行。目前,美国宇航局正在研制太空服用于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去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新一代Z―2太空服,原型均采用3D打印技术打造。宇航员从下至上地穿上火星太空服,在火星表面环境下,最大化避免沙尘进入太空服。

已做前期准备

美国宇航局之所以希望借助《火星救援》向民众宣传登陆火星,是因为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在宣布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后,美国航天局紧接着又公布了一份人类登陆火星的详细计划。

美国宇航局局长查尔斯・博尔登说,美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将美国宇航员送上火星”――这份长达36页的报告把登陆火星分成三个阶段实施,虽然美国宇航局在报告中没有设定这一阶段的具体时间,但其中一幅图表显示,时间可能在2030年之后。

其实,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美国宇航局一直在“暗自”努力。去年12月,美国最大的火箭发射升空,搭载美国宇航局“猎户座”深空太空舱首次试飞进入轨道,这次测试是1972年12月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首个外层空间载人探索计划,标志着美国宇航局距离重新获得载人航天能力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虽然“猎户座”飞船的首次试飞没有搭载宇航员,但是按计划,“猎户座”将执行火星和小行星载人探测计划。

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还开始历史上最长的“隔绝实验”:六名志愿参与者将在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北坡一个与世隔绝的圆顶屋生活整整一年。圆顶屋周边区域没有动物活动,植物也很少。在屋内,参与者拥有自己的小房间,可以放下一张轻便小床和桌子,日常食物类似奶酪粉和金枪鱼罐头。他们平时只能在穿戴全套太空服的情况下来到户外,与外界的联络只限于电子邮件,而且将人为延迟20分钟,以模拟太空通信。

移居火星,可能要千年以后

“科学永远不会沉睡,我们不断有新的发现!”在美国宇航局新闻发布会的结尾,美国专家宣布未来几年将发射多个探测器,进一步分析火星是否有生命或者生命生存的条件。但是,以现在的科技水平,要将火星打造成人类宜居的星球,不只耗费天文数字的资金,还要花上千年时间。

改造分两步走

在美国宇航局公布火星新消息前,非牟利组织“火星学会”已提出耗资万亿美元的“千年计划”。有科学家建议,对火星的环境改造要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形成生态系统,第二步是形成地球环境。

所谓形成生态系统,就是在火星的表面形成一个有氧的生物圈。而形成地球环境阶段的最终目标是在火星上形成一个与地球完全相似的生物圈,能够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估计,如果生态系统形成阶段需要一个世纪的时间,部分地球环境形成可能需要几个世纪的时间,而火星上的地球化环境要完全形成,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如果对火星环境进行整体改造,使其环境跟现在的地球完全一样,前后大约需要1000年。这的确是一段不短的时间。但要知道,在地球形成的早期,仅从无氧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变成有氧环境,就花费了10万年。

从具体方案上看,一些小型试验站会先建立起来,不仅有制造超级温室气体的工厂,还要使轨道上的反射镜面瞄准火星冰原,以释放更多的温室气体。人工制成的温室气体将会使冻土和极低冰川融化。工厂制造出温室气体,来自太空的轨道反射镜面汇聚阳光,投射在冰原上,以加速融化速度。这样经过100年后,雨水将会在足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出后到来。

温室气体让这颗冰冷的星球逐渐苏醒,微生物、藻类和地衣等开始在荒漠中显现。之后,开花类作物在此后出现,有机土壤的面积扩大,逐渐有氧气被释放到空气中,针叶林甚至是季雨林开始生根并不断壮大。

真的有那样的一天么?

微信搜索“站长搜索”关注抢6s大礼!下载站长搜索客户端(戳这里)也可参与评论抽楼层大奖!

标签: 电影 广告 NASA 力挺 火星救援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