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因为网络游戏和孩子爆发过“大战”吗?苦心孤诣加入孩子的“朋友圈”,却很快被“拉黑”,这到底是为什么?进入暑假,青少年有了更多时间接触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身为家长,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应该如何与孩子在虚拟平台沟通呢?广东省妇联、省家教会日前编制出《儿童家庭教育手册——网络篇》,教父母如何缩小与孩子在虚拟世界的“代沟”。本报记者同时也采访了多位专家、家长与学生,找到家长不被“拉黑”的“秘诀”
你因为网络游戏和孩子爆发过“大战”吗?苦心孤诣加入孩子的“朋友圈”,却很快被“拉黑”,这到底是为什么?进入暑假,青少年有了更多时间接触社交媒体和网络游戏,身为家长,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应该如何与孩子在虚拟平台沟通呢?
广东省妇联、省家教会日前编制出《儿童家庭教育手册——网络篇》,教父母如何缩小与孩子在虚拟世界的“代沟”。本报记者同时也采访了多位专家、家长与学生,找到家长不被“拉黑”的“秘诀”。
家长“网络困惑”为何越来越多
广东省妇联“家教通”家长学校副校长哈英敏表示,近一两年来,家长遇到的“网络困惑”越来越多。让家长感到苦恼的,除了“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等老问题外,更多反映在由于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而引起的“沟通障碍”。
“比如,孩子们在社交媒体上喜欢用的新词语、表达方式,在现实中也会常常使用。当家长听不懂这些词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家长‘格格不入’。又比如,孩子一天到晚埋头玩微博、微信,家长很想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于是穷追猛打要求加入孩子的‘朋友圈’,但很快便被孩子‘拉黑’。”
针对这些问题,广东省妇联、广东省家教会花了一年的时间,组织编制出《儿童家庭教育手册——网络篇》,目前正在印刷中,印刷完成后将通过街道、妇联服务站点发布,也将放在广东妇联网上供家长参考。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指引,让父母正确看待网络时代、社交工具带来的‘代沟’。手册中归纳了不少‘网络新词’供家长学习,但这些词很快便会更新换代,归根到底,最重要的还是家长观念的改变。”哈英敏表示。
与孩子沟通无阻的家长黄女士在此方面有许多“心得体会”。她表示,因此女儿,自己也学习了不少新词,比如“二次元”、“大触”、“平行世界”等等,当中有一些来自动漫、网络小说,有其文化内涵,还有一些来自科幻小说,也包含不少“科学元素”。“一般来说,孩子都没有耐心跟你解释,如果你不知道,就没法说下去了。但其实自己上网查一下,是非常容易的,家长也可以了解现在的一些新潮流,还是挺好玩的。”
防止孩子沉迷网游关键在约定
许多家长都指孩子沉迷网络游戏,但用尽各种方法却效果甚微。有专家则表示,只有参与到孩子的网络游戏中,了解孩子到底在玩什么,才能更好沟通。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儿童心理专家高岚认为,首先应该融入,了解孩子在玩的是什么,才能去评判,这也是沟通的基础。
哈英敏则认为,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孩子的游戏可能不好玩,但孩子的网上行为也可能是一种现实投射。通过观察孩子喜爱的游戏内容还能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例如,孩子喜爱赛车游戏,表明他追求一些刺激。如果现实中能安排一些稍激烈的活动,孩子就不会单纯依赖网络满足了。
开通的“妮妮妈”是少数赞成孩子打网络游戏的家长之一。她的女儿妮妮在小学时候已经玩三国、魔兽等游戏,但妮妮妈仔细了解这些游戏后,认为“这些游戏大部分都是有技巧的,比如通关游戏,可以培养综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妮妮妈认为,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最有效的方式是双方进行约定,“一般要玩好一个游戏,也要一个小时以上,所以约定每次的游戏时间为1小时,如果不遵守就要付出代价,虽然也会为此争吵,但目前还是比较有效的。”
不被“拉黑”关键在保持距离
许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微信、微博,看到孩子们每天拿着手机点点点,家长们也很想通过社交工具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于是,不少家长通过软磨硬泡的方法加入孩子的“朋友圈”。但这些家长很快发现,在“朋友圈”里几乎看不到孩子有任何更新,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被孩子“拉黑”屏蔽了。
孩子为什么要“拉黑”家长?对此,《儿童家庭教育手册——网络篇》指出,子女的网络社交场所本来就是属于同龄人的聊天空间,有着特殊的受众,父母的积极参与反而“破坏”了同龄人的圈子。同时,父母推动的各种“鸡汤”、“养生”文章孩子也并不喜欢。除此之外,两辈人在虚拟世界中的沟通障碍,还是要回到现实世界面对面地解决。家长要避免给孩子留下无所不在的印象,要保持一定距离。
女儿的朋友圈一直对其开放的家长芳姐表示,“进入孩子的朋友圈有一定的技巧,秘诀就是要低调,不要太多发表意见,也不要给予过多评论,看看就好。另外,千万不要拿孩子在朋友圈里发的内容说事,比如,教训孩子时说,你最近又在朋友圈里说什么了。另外,也不要表现得好奇心重或者太热情,让孩子觉得你是在监视她。”
关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青少年,他们也分享了自己最反感父母的社交媒体行为。这些行为包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子女并不希望被公布的照片、个人隐私等;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转载各种各样的推送文章;设置上线提示,一旦子女登录社交媒体软件,就马上进行唠叨;对子女在社交媒体分享的内容,事无大小都喜欢了解与寻根问底;经常把子女拉进一些不相熟的群聊。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