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 科技资讯 >> 互联网

解码苹果手表中国产业链:层层选拔像一场竞赛

互联网 2015-05-11 02:57:04 转载来源: 网络整理/侵权必删

编者按上个月24日,苹果手表开始销售。这不仅仅是一家大公司一个爆款产品上市的事,而是影响中国可穿戴设备走向的大事

解码苹果手表中国产业链:层层选拔像一场竞赛

编者按

上个月24日,苹果手表开始销售。这不仅仅是一家大公司一个爆款产品上市的事,而是影响中国可穿戴设备走向的大事。从去年9月份,苹果发布这款手表以来,中国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无论是较早进入的,还是此后才决定的新加入者,都在翘首以待。他们希望苹果来催熟这个市场,培育消费习惯,从而促进行业的技术变革。

同时,中国工厂也是苹果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本报记者通过四处寻找,了解到这些企业参与苹果生产链的过程,但是对于产品生产的细节,他们不愿意多透露。在过去一年间,中国的创业团队和国内的供应链也得到了长足的成长,过去很少有厂家可以生产的配件,现在却已经竞争者众。本专题呈现的是这个新兴产业成长的故事,它还在继续成长。

核心摘要

虽然苹果手表的上游产业链面临巨大压力,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苹果公司替企业支付高额的研发成本。同时,有大量的出货量作为保证。这对于供应商来说至关重要。

高飞的研发团队在两年前接手了一项极富神秘色彩的任务,他们负责研究的一款产品在公司里被定义为“保密级别最高的”,公司给这款产品起了一个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款产品系列的代号,产品生产线是单独的车间,甚至研发办公室也被隔开,团队被要求“禁止在公司内部讨论该产品”。

高飞和他的团队为电子类产品研发和制作一款至关重要的零部件,包括上述这个神秘任务在内,他们最重要的客户就是在美国的苹果公司。

零部件的具体性能指标被要求严格保密,只掌握在极少数研发人员手里,而直到约半年后,团队人员隐约感受到,这些零部件提供的未来成品,“似乎,是个手表?”

2014年9月9日,苹果秋季新品发布会上,CEO库克发布了一款全新的产品:Apple Watch(苹果手表)。而直到正式发布前的一个月,苹果公司还在跟高飞的团队不断测试最好的产品版本,直到定性。

7个月以后,苹果手表开始预售,研究公司Slice Intelligence称,仅在美国,开卖首日预定量达95.7万。这显然让苹果手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有些难为情,因为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的数据,Android Wear旗下六款智能手表品牌设备2014年全年销量总共才约72万,出货量总额不敌苹果手表第一天的预定量。

4月24日,苹果手表正式上市,登陆中国市场。根据媒体报道,咨询服务公司Think Big Analytics数据显示,上市前两周的全球销量将突破300万,包括180万只运动版、120万只标准版和约4万只18K金版Apple Watch。

而这些可能只是开始。据一家苹果手表供应链企业称,他们为苹果手表提供的第一批产品备货量达到上千万。

中国不仅仅是苹果手表最重要的销售市场,同时也是重要的供应链所在地。

苹果手表对中国智能穿戴设备产业链上下游的各个环节正在产生重要的影响。苹果用他的品牌效应迅速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扩大市场,教育用户,再由用户需求倒逼供应商进行技术创新。“用户追寻爆款,有了这个爆款标准,国内市场品牌和供应商迅速去追。”高飞说。

角逐供应商

在智能穿戴设备供应链条里,涉及多种相关供应商和服务商,包括连接软件和硬件的方案商,芯片、传感器、电池、屏幕、外观金属壳等等零部件研发制造商,组装零部件的平台设计商以及各个环节从事组装工作的代工厂等。

在上述产业链条中,只有极少的为苹果提供服务的企业不用承担资金上的风险,因为苹果为他们提供高额的前期研发费用,但他们必须经过严酷的淘汰性竞争。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3年,苹果开始在中国筛选部分零部件供应商用于手表的研发生产。“层层选拔,每个环节都像一场竞赛。”一位苹果公司的中国供应商研发团队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苹果公司对于生产时间控制采取“一刀切”的筛选方式。比如,一个零件的供应商先同时选三四家,规定好出货时间,到时间不能交货的厂家就被淘汰。

而出货时间是根据工作项目严格计算的,需要每天汇报工作进度。并且随着产品的进一步定性,产量增长进度也要不断加快。

一位苹果手表零部件供应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苹果将最重要的外观设计定型之后,内部零件一定要按照外观设计需求制作,甚至有的在形状上需要颠覆以往的设计。

令供应商头疼的是,这些明明看不到的地方,也需要“尺寸对齐、统一颜色”。有一次,一个产品线上有几台设备因为员工不小心造成轻微划痕,也被苹果视为报废品,放弃了。

有时候,良品率好不容易达到了要求,苹果又给出了一个新方案,“要不试试这个?”

从2012年开始,国内一些大型供应商开始涉足智能穿戴领域,但对品牌商的合作方式是,“我们现有这样的设备,稍作改良,可以拿去用在手表上。”而苹果公司则是提出要求,供应商要竭力研发、满足。曾经也有一些四、五级供应商,因为不能满足苹果不断变换的方案而放弃合作。

几家竞争对手需要在这些新标准中,一轮轮地完成进阶,直到确定成为苹果的最终供应商。

高飞和他的团队在苹果手表上花费了一年多的研发精力,虽然与苹果公司在之前的产品研发上有过合作,但手表上的投入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但高飞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其中原因之一是苹果公司替企业支付高额的研发成本。同时,有大量的出货量作为保证。这对于供应商至关重要。

一位供应链企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一代产品如果能达到百万级货量就可以吸引一些产业内大厂商进入,但在智能穿戴设备上,一个品牌能预定10万的货量就已经很高了。

同时,虽然苹果手表比起手机、平板业务,苹果手表的订单量相距甚远,但高飞和他的团队认为,跟苹果的合作“不管实验性开发什么产品都要跟上”,这样能够在行业里率先“保持领先、挑战极限”。

等待苹果入市的供应商

北京时间2014年9月9日凌晨,中国的智能穿戴行业都在忐忑不安地等待这个时刻到来。

已经跨入这个行业的人士担心自己正在研发的产品和苹果“方向上不一致”。而对于那些为智能手机做配件的厂家而言,他们正在面临抉择:是否马上加入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

那天晚上,徐万好和他的同事们通宵达旦守在电脑边等待发布会现场直播。徐万好是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君正”)智能穿戴领域芯片研发项目负责人,北京君正在2012年就开始研发相关技术。

但是,这个项目一直入不敷出。据徐万好介绍,从2012年底开始,北京君正在可穿戴设备产品研发上至少投入了1000万美金的成本――这还仅仅是一个部件的模具开发成本,两年多真正的规模化生产以及人力成本更无法估算。

据北京君正2015年3月27日发布的年报显示,2014年公司亏损1109.94万元。公告称业绩大幅下滑原因之一是由于公司产品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尚未实现大规模销售。

另外一些企业则在发布会之后决定立刻进入这个行业。“这是一个风向标,”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和辉”)负责人梁晓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认为,2013到2014年初,Android Wear旗下智能穿戴设备产品相继推出并未引起市场的热潮,但是苹果不一样。

苹果手表的推出让他觉得,这个市场至少有个不错的起始点,虽然还不算爆发点。和辉电子于是开始为可穿戴设备研发进行投入,如一个新的屏幕模具就要投入3000万人民币。

在发布会结束后,令徐万好高兴的是,苹果手表的一些研发规格跟他们最初的设想方向一致,“有一种志同道合的感觉。”他说。在零件供应商看来,很难有一款产品出来能够引导所有生态链和产业链,如果苹果起了示范作用,国内技术会想方设法很快跟进。

让开发团队惊喜的是苹果手表侧面的按键设计,既可以旋转又可以按下,更重要的是尺寸很小的同时又能保证在屏幕内实现很高的精准度。多位智能穿戴设备供应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硬件技术层面,这款设计难度很大。

对于芯片制造企业来说,从手机零件转型到手表零件,这需要花费不少的成本。据介绍,芯片尺寸要从原来的8毫米×8毫米,缩小到3毫米×3毫米,同时要保持低能耗。每更新一代能耗产品,要花费6个月的时间。

2012年底徐万好开始研究,如何“打通手机和手表”,数据通过3G网络推送到手机,再通过蓝牙推送到手表,他需要对这个过程进行功耗优化,以及确保连接的稳定性。

而整个2013年上半年整个团队没有产出,下半年在国内的订单总数仅仅几十万,于是不得不把毛利润提得更高。目前,北京君正的智能穿戴设备研发团队大约有50人,比初期翻了一番。

芯片研发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风险高,盈利上一直吃力的企业就很难长期维持。

除芯片外,一位智能穿戴设备供应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屏幕技术是改造难度最大的设备之一,对曲度、柔韧性、分辨率要求都较高,消费者的关注度也较高。而目前国内能提供高技术屏幕设备的厂商屈指可数,“合作需求是双向的,厂商和我们交流想法,在研发中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梁晓说。

苹果手表催热了这个行业,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那些花大成本试图占据行业先机的企业,今后或可以掌握更大的议价权,但目前看来,这方面投入仍然入不敷出。

竞争与分化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概念的兴起,在苹果手表尚未问世以前,国内一些品牌团队纷纷试水,资本向这些创业公司涌入,相继地传统手机公司也加入进来。“智能穿戴”成为人们眼中的“风口”。

根据深圳市智能装备与可穿戴产业联盟出具的一份报告显示,2014年,深圳市涉及智能穿戴产业公司近500家(不包括纯贸易公司)。

然而,多位智能穿戴设备企业人员分析,这样迅猛的增速发展,并不能表明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一些之前从事智能手机生产的企业,因为行业产能过剩,也纷纷转型做可穿戴设备,但两者的关键技术存在较大。

第三方市场研究机构 DIGITIMES Research 数据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下滑了30%。

“2013年以后,智能手机行业大洗牌,一些龙头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由于价格降低将产业链利润空间大大缩小,造成技术过剩,一些主要做手机的人员面临无事可做的局面,公司倒闭。”一位行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一位就职于一线电子设备精密仪器企业的研发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2014年的一次电子协会展销会上,他惊讶地发现,很多智能穿戴品牌参展。而细看下,数家品牌产品零部件事实上来自于同一技术工艺。

“这些产品的上游供应商是同一个企业,这些品牌公司的人员规模只有几个人。”该研发人员透露,而上游供给的技术水平很低,“这种上游供应商和品牌公司,追求的只是赚快钱。而可穿戴产品最大的问题是安全性,电池发烫或者爆炸会造成大事故。”

“如果苹果手表不面市,这个市场可能会涌入更多更繁杂的产品。”徐万好说,“大家不会观望,对于新事物都会跟进。”

2014年苹果宣布生产手表,很多中国已有品牌商放慢发布速度,等待研究苹果的技术标准;还未涉及的国内大品牌也纷纷跟进;甚至深圳华强北地区那些山寨商,也有了标准化的模仿对象。

“对于厂商来说,一方面追求不要跟苹果手表在技术上差距太大,而未来,也要寻求在外观、使用方式上追求个性化。” 一位行业资深人士分析,平板、手机领域大洗牌,中小企业先倒掉,大企业存活。未来的穿戴设备最后也会是龙头活得最好,而苹果手表的推出正在加速这样的趋势。(应受访者要求,高飞为化名)

本报记者 王臣

实习记者 王青 深圳、北京报道

标签: 解码 苹果 手表 中国 产业链 层层 选拔 一场 竞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

站长搜索

http://www.adminso.com

Copyright @ 2007~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站长搜索

打开手机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打开手机版


使用手机软件扫描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可获取更多热点资讯

站长搜索目录系统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