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苗夏丽 虹口区玉田路,35岁的张建,在这里摆水果摊已经有六七年了。这个大约只有10平方米的水果摊,是他们全家人的生计
□晨报记者 苗夏丽
虹口区玉田路,35岁的张建,在这里摆水果摊已经有六七年了。这个大约只有10平方米的水果摊,是他们全家人的生计。最近,他的水果摊常有些做网站的人来谈合作,说如果有附近的用户在网上下单,张建的水果摊可以就近送货,双方分成。
刚开始,张建对这种事很抵触。但这两天他开始思考这件事了,水果做了这么多年,“看天吃饭”,路人多了可能就多赚点,但有时下雨天生意就不好,对水果而言,价格就差很多。是不是该和网络合作,给人送货上门,也许会有新的惊喜。其实,张建这样的水果摊,和互联网结合,就是一个更大的生鲜电商生意。
近两年,大量的生鲜电商冒头,都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物流问题:这个物流包括运输中的冷链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
生鲜电商
三大派系“厮杀”
生鲜电商,这两年可谓风生水起。“2年前,一家卖进口水果的电商网站,其估值参考的是水果实体店,比如一年销售1亿元,乘上5倍或8倍就是估值的大体水平。但现在,生鲜电商都是按互联网估值计算的,翻几十倍。”电商资深人士郝智伟说。
生鲜电商前景看好,吸引不少人“扎堆”。从当下的路径来看,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独立创业派,比如天天果园、本来生活网、易果网,以及最近刚刚进入市场的“我厨”APP等;第二类是物流派,比如顺丰优选,是顺丰快递的“衍生物”;第三类是电商派,比如苏宁3月9日刚刚推出的生鲜频道“苏鲜生”,天猫有喵鲜生,一号店有“一号果园”、京东的生鲜频道也早已上线。
生鲜电商独立创业派中,多数公司是靠一个品类带动其他生鲜,比如天天果园的“招牌”是进口车厘子,记者此前就曾体验过179元买4斤智利车厘子; 本来生活网卖得最好的是褚橙。这些都是靠一个或两个水果品类,带来流量,提高整个网站的销售流水。
从龙虾到青菜欲“大小通吃”
大量的生鲜电商,是从卖进口水果、有机蔬菜、进口牛肉或澳洲龙虾等“高大上”商品打开市场的。毕竟生鲜电商大多是从“烧钱”开始的。
比如2012年5月在北京高调上线的顺丰优选,一出生就卖得高大上,目前网站上70%的商品都是进口食品。“顺丰优选在过去几年都是在烧钱,虽然物流有优势,但对商品后端的把控、供应链管理等,有待加强。”一业内人士说,考虑到成本问题,顺丰优选原来主要是自营,在2015年将选择开放,即用自营的标准去引进供应商,在运营端做更多的监控,并要求商品必须由顺丰来承运。这也主要是出于规模化和摊薄成本的考虑。
不过,随着整个生鲜电商的局面逐步打开,模式也开始出现多元化。比如“我厨”APP要做的就是网上菜市场。“我们找了不少投资人,但总是被质问,你们卖的都是萝卜白菜之类的东西,怎么赚钱?如果做生鲜电商,客单价不到100元,成本怎么覆盖?”“我厨”董事长柳智说。目前来看,“我厨”APP上2.9元一斤的西兰花、380克5.38元的草头、一斤上实五丰五花肉片15.44元的价格,跟菜场比还是有竞争力的。
冷链物流仍是痛点
“我发现生鲜电商,搞促销活动时,产品送到手里品相还不错,但平时就有点以次充好的感觉。”一白领对记者说,“有时在一个网站买几种水果,可能其中一种很新鲜,但其它几种就不敢恭维了。”
白领小江也对记者说,有时看看网上的价格,再到小区门口的水果摊看看,最后还是买了水果摊的水果,“水果摊能看到真实的新鲜程度,即使新鲜的水果贵一点,也比网上便宜。”小江说,此前曾在网上买了点草莓,结果送货上门后发现,尽管也是顺丰物流,每个草莓都包装好,但还是有三分之一的草莓没法吃了,“这些生鲜类的损耗,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一业内人士曾对记者表示,生鲜产品本身,就是一个门槛,现在能在业内排上名次的生鲜电商,都是花钱买教训的,比如有一家电商卖以色列橙子,因和一般橙子的存储条件不同,导致这批水分流失、腐烂等,光这一单就赔了几百万元。
为什么网上买的生鲜食品,有时感觉东西不错,有时就觉得很差?业内人士说,这个问题出在冷链物流和仓储上。有人曾用“珠穆朗玛”比喻生鲜的仓储物流,在国内顺丰的冷链和物流相对较强,一个简单的细节就能看到其中的复杂程度了:比如顺丰优选的仓储,其在北京、嘉兴、广州3个仓库,每个仓库分为5个温控区,包括常温区0℃-30℃、冷藏区0℃-8℃、冷藏区8℃-10℃、冷冻区-18℃、恒温恒湿区15℃-18℃,并配有-60℃冷冻柜。跨度达90℃的温控区间,这不是一般仓库小成本就能做的。在运输中,每个商品的温度都不同,比如荔枝的最佳保存温度在5℃-15℃之间;啤酒在仓库时放入冷藏区存储,出库后全程运输温度保持在8℃以下,才能确保到消费者手中啤酒还是冰的。这些温度的控制和存储区隔等,都是银子砸出来的。
有分析人士说,就是因为在冷链、仓储等层面有痛点,生鲜电商行业把一批人挡在了门外,要做好行业第一必须有大资金的支持,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个市场仍会有新进入者,也会不断淘汰和洗牌。
最后一公里怎么办
“物流配送,分干线和支线,支线和最后一公里的成本占比往往达到70%。”业内人士表示。在做生鲜电商这块,不少人希望通过O2O的方式解决,比如设自提点,用户可以到自提点取货,从而降低最后一公里的成本。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某业内人士对记者说,顺丰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成立了顺丰嘿客,在全国铺点,通常一个点的单月成本在3万元,如果在上海要铺设1000个点,则一个月的成本支出就在3000万元,一年成本3.6亿元;如果扩展到北京、深圳等城市,一年没有十几亿的成本支出,恐怕很难做出来。而且这种烧钱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但如果能熬过这段时间,那就成了。”该人士说。
在电商大行业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有缓解,比如有专门的公司在社区周围找报亭、修鞋店、美发店等作为包裹的自提点,如收货宝,去年“双十一”就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物流的压力。但生鲜的自提点,要求更高,比如需要有冷藏空间,对温度控制的要求相对较高,什么样的地方适合做自提点,这是个头痛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建议,小区保安室或物业可能是个选择,但这些地方有冰箱或冰柜么?还是要重新购置?这是生鲜电商在最后一公里遇到的难题。一些电商也在和便利店合作,但便利店通常空间不大,如果电商订单增加,如何应付,这又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生鲜电商会动张建的水果摊位脑筋的原因。
最后一公里,自己铺点,资金压力太大;借助他人,又受制于各种客观因素影响,如何在两者中间寻找平衡,对于生鲜电商,这是个待解的难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